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1

  课上下来也碰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能力有自己初始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值得肯定与研究。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研究纸的长短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作为演示实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考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对课没有仔细地思考,很多环节的衔接课前没有仔细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研究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学生对横梁和竖梁的认识是很牵强的。

  思考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能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2

  10月10日,因为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安排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我选择了《抵抗弯曲》一课。

  这堂课,我改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汇报搜集整理资料)。而是本着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改进方案,实施方案。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

  从学生模仿演示试测一张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差异大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影响抵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等,在学生不能顺利说出这些因素时,可以把学生实验中的用纸拿出来,让他们比较,就能明显地发现两者的区别。同样的引导方法,也能让学生说出纸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宽度不同。这里的引导是非常顺利的,即使是在借班的五年级,他们也能如我所愿。

  用一句“假如要让结果更接近,应该把这些不同的因素改变成怎样?”自然的导入第二阶段的实验方案中去,抛出一句“怎样使这些不同变为相同?”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了实验方案的选择。在这里的引导“比如说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纸应该怎样?“这话非常有用,学生自然会想到要选择相同的纸,从而也就理解了纸的厚度、宽度、材料、形状、长度的相同。架空的高度,宽度的控制,因为在演示时,我使用了两块木块,学生自然就也想到了相同的木块,在这里学生因为对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本身的理解不够,所以使用投影的说明就很有必要,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架空的意思,又让学生知道了最关键的一步操作方法。

  在放垫片的方法指导上,强调的是一个一个地轻轻地放在中间。不要求重叠,因为在操作中是很难重叠的。

  在发给材料实验测试一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后,让学生汇报,结果自然还会有一些误差,这时让学生自我分析很有意,这是一次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反思,学生说出了更多的产生误差的原因,比如朝上的面可能有变化。反思在这里就是对实验的又一次地改进。这当中或许会有冷场,这时的教师可能需要作一些提示、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在改进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测试两倍纸和三倍纸的抗弯曲能力,结果汇报的差异会更大,(因为选用粘贴的缘故,我很后悔把纸粘在一起制作两倍纸、三倍纸)再次让学生反思误差的成因,在表扬的基础上,教师点出科学误差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强调严谨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不过,误差再大,对我们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影响。学生还是会明显地发现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

  在这节课的最后小结上,我点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并提出一总结性的问题:这个实验方案中有哪些保持不变的因素?哪些改变的因素?提醒学生要研究的因素就是要改变的因素,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了一个准备。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自己觉得很严谨,像是健美的模特,没有一丝赘肉。每一步都是相关联的,都是为后面的教学准备的。比如“开堂的演示”不仅是为了导入,为了让学生的模仿,也为学生控制架空的高度和宽度提供了思维的源泉。比如说第一次试测时为大家提供的各种不同的纸,不仅是想得到一个差异大的结果,更是为学习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准备,而且对于教师的引导也有巨大的帮助。再如对每一次结果的反思,这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结的提问,也不仅仅是总结,更重要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课堂中的幻灯演示也是恰到好处,解决了实验中最难的一步,让实验的结果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本堂课自己最满意的是整个教学结构的严谨。和幻灯片得到的效果。

  意外的是,把两倍纸、三倍纸用固体胶粘在一起后,得到的结果误差比直接叠大的多,这使我对新教材的改动“把粘写在教学参考用书”不理解。或许,编者的用意也就是只要学生能得出“纸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这个结果就OK了。不过,这对实验的控制真的是不利的。粘的厚度和面积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粘”也就成了造成误差的罪魁祸首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3

  曾听过人家描述如何上《抵抗弯曲》,说来也巧,今天轮到自已来上了。

  按人家的描述,厚度增加后,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应明显增加。为了上课时不出意外,上课前自己学着小学生做了起来。自已学着人家讲的,用相同的纸裁了几张长与宽都相同的纸条,没有垫圈,就用回形针代替。一张纸的厚度时,纸能承受2个回形针的重量,两张纸、三张纸,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纸能承受的回形针数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没有像人家所说的明显的增加!那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做实验,学生根本不能得出教材所期望得出的结论。难道是教材出了问题——有的'材料厚度增加了,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而有的材料不是这样的,甚至增加的量比成倍的数还要少。如果我们按实际操作来得出结论,那与生活中的现实又相背!

  后来想想,也许是我们操作上出的问题,可能是书上根本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如何操作,结果,这么多的科学教师各自为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那操作方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我们用厚一点的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用薄的纸就不行呢?后来从后面的结构科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把两张纸叠到一起架空与把两张纸粘到一起再架空,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这样,纸的结构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与其说纸的厚度增加使纸的承重能力显著增加,倒不如说结构的变化使承重能力增强得更加明显。

  科学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老师不容易搞懂,学生更不容易搞懂,这也无形中要求科学教师要多思考、多实践。知道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是好事,但你也要知道这样摔下来会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