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比多少》教学反思4

  我认为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

  1.本节课较好地创设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本节课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任务。上课一开始,通过观察、口答,然后讨论“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部分可以分为哪两部分”,引导学生将说理与减法的意义联系起来确定算法,达到了分析、综合、理解的目的。

  2.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印象更深。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相对数的概念有一定感性经验,可能马上会说出用减法解答,但对于其中的道理,却没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把握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对较大数的组成有清晰的认识。

  3.注重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初步感知,到操作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在学生摆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明确“看小数、分大数,多的部分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而在表述思考的过程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

《比多少》教学反思5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比多少》教学反思6

  在备这节课的教学时,考虑学生的学情,我们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和练习题的层次上做了改进: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怎样激发他们去主动学习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比如在复习的部分,我在课上的操作是:小猪和苹果比多少,大家看,一只小猪对应一个苹果,每只小猪都对应了一个苹果,我们就说小猪和苹果怎么样?诸如此类的引导,留给学生的教学空间是很小的。和韩主任研讨时,韩主任提醒我,这里既然是复习旧知识,就更应该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再提问“这是谁和谁比?你发现了什么?”提问、追问、反问的效果肯定要远远高于讲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较小华和小雪套中的圈数同样多的部分时,我问:“小华这部分(同样多的部分)是多少个?”一个学生很快说道“7个。”我紧接着追问道,“你都没数,怎么就知道是7个呢?”她说,“因为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个,那小华的这部分也是7个。”这里的追问就非常有价值,学生能把注意力从单纯的关注个数转移到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适时的提问、追问、反问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头,虽然“小”却能激起“千层浪”!

  (二)、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课堂的练习题在选择与呈现的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和层次。

  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四道习题(做一做和8页的3,4题),都是围绕着“比多少”的实际问题展开的。针对性很好,但是层次的设计略有不足。上完课后,我想如果能把习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的设计就更好了:1、做一做。在多的后面画对号。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蜜蜂和小花谁多,并说出比较的方法。可以先出示两只小蜜蜂,让学生说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理解图以及提问题的能力。

《比多少》教学反思7

  面对一年级的教材,我真有点不知怎么教。数学《比多少》一课的内容太简单了,而且孩子们在幼儿园大班学过这些内容,该教些什么呢?比谁多谁少是没问题,可是为什么5比4多呢?对,就将重点定为“通过例题,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算理。 为了训练孩子们说话有理有据,我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说。开始,几乎大部分学生几乎都说不好,我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孩子们说。一个说不好,继续找第二个孩子、第三个……慢慢地,做过了几道题之后,孩子们大部分都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了。很高兴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也许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因为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也许他们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这样回答,但我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数学,不能只培养做题的机器,既要知道题怎么做,还要知道这样做的道理。慢慢地,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比多少》教学反思8

  课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劳动、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一一对应”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正确比较多少,有的学生显然不是通过“一一对应”得到的,而是根据已经具备的“数的大小”知识基础得到的,学生在学前,对于5以内数的大小几乎都知道,所以很多学生的潜在思维是先“数数”,然后迅速判断数的大小,再得出“多少”的结论。学生的这种思维,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明显不同----因为教材是在认识了“1-5”后,再安排的“比大小”,而且是以“比多少”的知识为基础的。

  《新课标》中强调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的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方法,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过去,我在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图来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有意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尝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

  操作是本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操作中有不少学生玩起学具来,就停不下来,有的甚至忘记了老师提出的操作要求,随心所欲地玩起别的花样来。在没有用到小棒时,怎么安放小棒,什么时候放在哪里等细节都要注意到,和学生清楚明确的说明白。还有,在摆小棒时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验也是消除小棒的诱惑力的最有效的保障。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做到有目的地玩,在玩中学,并有始有终地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是今后教学中训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