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反思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父教学反思,欢迎查看。
仕与隐,儒与道,是困扰了中国文人几千年的艰难抉择。屈原的沉江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美好理想与高洁品行的执著坚守,渔父的洒脱则是于乱世之中洁身自好与世推移的淡然选择。这篇课文篇幅相对较短,学生基本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挑出重点字句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去思考体味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对今日的我们具有怎样的思想意义。在6班上课时还探讨了一下“渔父”这一特定的文学形象。但由于课前未能及时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使得课堂的讨论显得不甚充分,这一点以后注意。
本课原先设计意图为以赏读带动字词解析,也布置过预习作业,但是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并不理想,影响上课的理解基础。
《渔父》这一节课文言重难点较多,作为公开课又要力求完整性,所以在设计上难度很大。
首先,上课时由于偏重于赏读情感挖掘,对重点字词以及倒装句式分析不足。
其次,在设计情感修饰语填空时,范围定得太死,学生思路无法打开。而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语段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感悟,再进行情感的修饰语概括。这个作为未来教学努力改进的方向。
再次,在引导上缺乏铺垫,所以学生的思考不够活跃;在学生回答之后,应该再加以追问。
以上不足基于各位评课老师的意见而汇总,作为自己未来改进的方向。
改进要点:
1、认真研究学生情况,放低教学要求,增强针对性;
2、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提高互动频率;
3、如何教学求实,落实字词意思与句子翻译;
4、为了补充本课的不足,接下来再专门上一节字词落实课。
《渔父》教学反思3
今天执教了一堂大组公开课,我讲的是《渔父》,应该说这一课是轻车熟路了,对内容和知识点,以及小组竞学的教学方法都是驾轻就熟,讲起来很轻松,课堂也是轻松愉快,学生反应也很好。但是课后回顾了一下课堂上的表现,感觉很失败。
1、时间把握不好,低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真程度,没有预料到大部分学生预习的这么好,给学生留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过长,以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完成。
2、高估了个别学生的听话程度,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讲的太粗,语言也不清不楚,导致没注意到所讲的错误,其他学生也没有听清,糊里糊涂,这样很不好。我也没能及时纠正。
3、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说的太随意,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课后经由孙老师指导,我才发现,我说的话太绝对。如“是”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作为代词实用的。当然,我以前是给学生讲过的:是,一般作为代词使用,我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课堂上表达没注意。
应该说,这种失败也是由于我的一贯散漫的作风造成的。我从心理上认为这篇课文很熟悉,所以在备课时也大意了,没有把该说的话完全想好,所以说的较为随意。
对于这一课我自己很不满意。
一轮赛讲中,我讲的是《渔父》这一课。这是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篇幅不长,共有四小段。
首先,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基础知识目标,一是情感目标。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通过梳理课文知识点,翻译句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问题: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真正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伟大的爱国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教学方法上遵循“学生霸占,立即落实” 的教学原则,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全班共划分七个小组,便于他们合作学习。各组之间,有时是推荐一人回答问题,有时候是抽签按座次叫人回答问题,重在人人参与,那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充溢其中。整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热烈参与,收到了预期效果。
再次,注重补充课外知识。集中体现在对渔父意象的探讨上。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反复品读,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比较阅读,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司马迁用《史记》做出了重于泰山的回答;同样这个问题,屈原又会做出如何诠释呢?让我们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梳理文言
文言知识梳理,同学们课前已经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了,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交流,有问题可以质疑。
A、自主梳理
1、通假字
生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语气词,吗
2、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