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1

  我执教的语言活动《有趣的反话国》。通过活动让幼儿1、学习反义词,练习说意义相反的词,训练思维的敏捷性。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孩子们对活动的引导很感兴趣,接着我提出了几个反义词,告诉孩子们什么叫反义词,意思为相反的就叫反义词,让孩子们理解反义词的含义。在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孩子看图说出意思相反的词,家慧和锦浩两位小朋友对于“高、矮和大、小”的意思分的不是很清楚。我给予了个别指导。对于游戏环节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在乐中学习,掌握了大量的反义词。整节活动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反义词,并能说出来。但如何把反义词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去,还需多多引导和练习。

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2

  王老师:这次活动,变开始时的一味模仿,为融入个人与集体的想法与智慧;在组织活动时,变一味背教案、走教案,为对幼儿充分尊重、信任和引导;变“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为引发幼儿的好奇、兴趣、自主探究。教学效果非常好。

同伴互助

  张老师: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放”得开,而不是忙着走“环节”。

  华老师:在两次学习唱四季歌以及和幼儿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尊重幼儿差异,注意面向不同层次幼儿,分解了难点,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李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王老师也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利用孩子们对周围生活的关注,不露痕迹地渲染了主题,使活动达到高潮。

我们的思考

  本次“一课三研”活动,始于对特级教师一节公开课的模仿。在三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相互启发,不断反思,认识逐渐深入,最终解决了前两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刚开始的模仿其“形”,演变为领会其“神”,不再拘泥于“应老师是怎样说的,下一个环节有哪几个步骤”,而是多思考:应老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环节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何益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手段能帮助我园幼儿理解接受。

  通过修改后的第三次教学尝试,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和我们的教师团队已摒弃了“拿来主义”,而将视点落在“有想法、有创新”这样的学习层面上。教师的授课也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表达行为,而是根据课堂状况与幼儿需要的一种对话式、互动式行为。在整体的活动过程中,自然体现出与故事、音乐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以及多种思路视点的和谐。孩子们很自然地被吸引,并主动探索,也给了观课者不同以往的新鲜感觉。

  附故事:花婆婆

  当花婆婆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她和爷爷住在一个靠海的小镇上。花婆婆的爷爷在他们家楼下开一间店。到了晚上,还是小女孩的花婆婆就坐在爷爷的

  大腿上,听爷爷说些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每次爷爷说完故事,花婆婆就接着说:爷爷,我长大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笑着说:好啊,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什么事?”花婆婆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小女孩长大了。她决定去做答应爷爷的三件事。她离开家乡到处旅行,到过热带岛屿,翻过寒冷的雪山,穿过沙漠和森林,看到狮子在游戏,袋鼠在跳跃。每经过一个地方,她都交了一些难忘的好朋友,最后来到了大海边。她想:如果在海边一年四季都看到鲜花,世界会更美丽吧!花婆婆买了许多花籽,她种呀种呀,人们不知道她在干什么,都喊她“怪婆婆”。第二年,那些种子都开花了!人们很喜欢她种的花,就叫她花婆婆。孩子们喜欢到她那儿听她讲旅行的事情。

幼儿活动的教学反思3

  活动背景: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而严谨的数学教育活动更要求教师细心,环节的设计可以遵循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幼儿的学习动机在“情”与“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强化,是他们为求知而乐,为探索而兴奋和激动。

  案例: 破译密码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2.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在老师出示的海宝情景中开始,幼儿自然的与海宝打招呼,并集中了注意力。这是借助海宝带来的礼物出示密码箱,幼儿能一下子对这神奇的箱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对于老师顺势提出的问题就能自然的接应,共同开动小脑经解决面前的问题,与老师马上互动起来,和老师一起点数箱子上的实物图片数量等。这时就顺利的针对自己的发现把活动推到重点,解决如何寻找密码钥匙。

  本领掌握这数量与数字对应匹配的关系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又把这环节融入新的形式,就是人手一把钥匙进行匹配,发现能打开密码箱的就主动上前。这环节幼儿又能走动起来,而且能相互观看比较,从游戏性的活动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生生互动效果显著,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引导,就掌握的其中的匹配的规律。

  活动进行到这,幼儿的集中注意力受到影响,于是我马上利用幼儿喜欢礼物的特性,设计新的活动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钥匙去寻找匹配打开一密码箱,这样能取得箱子中的礼物。幼儿听到有礼物,稍稍分散的注意力又重新被调动集中起来,开始认真的观看,寻找,最终都能正确的寻找到匹配的密码箱,幼儿的参与欲望被调动到最高点,互动非常有效,气氛活跃、轻松。

  个人反思: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经验,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具体事物和对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模拟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有助于幼儿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真正学会数学,会用数学。

  本活动整个环节都在情境中进行,幼儿在老师出示的密码箱时,能主动观察发现图片实物的数量,并在出示的钥匙上找到匹配的数字,掌握开解密码箱的正确方法,然后逐步提升要求,密码箱的图片分几组出示,幼儿能马上找到相应的多个数字的密码钥匙,最后是幼儿攻破密码取得礼物。整个活动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对于老师抛出的问题能争这回答。并幼儿能自己产生问题:“看到钥匙上多个数字时,一位幼儿说这数字要排队吗?”边上的另一幼儿马上接着回答:“当然要,密码箱上的图片也是排着队的,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呀。”幼儿在问题的互动中自己初步了解了匹配的规律,活动有效,积极性高涨。并在最后赢得礼物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竖立解决困难的信心。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掌握知识,通过这种有趣的、寓教于乐的角色游戏活动,树立了幼儿对数学美的感受,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以幼儿为主体、愉悦的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