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面对面后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阅读教学首先要走向常态阅读。

  作为常态的阅读,我们从看到文章题目的那一刻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着一种猜想,随着阅读过程的进行,这个猜想可能得到某些验证,然而伴随着一个^答~`案的产生,另一个猜想又会随之诞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地“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会急于追求阅读内容的最终结果,而是享受着阅读过程中这种“猜想——验证”带来的乐趣。也就是说,常态的阅读(当然,这里并不指那种目的性极强的阅读:比如查找资料等)应该在一种非功利的心态下,对阅读内容的欣赏玩味。忧文章之忧、喜文章之喜、愁文章之愁。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急着去解决所谓的疑惑,不急着提出教师所谓的问题,而是随着阅读的进行,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求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常态的阅读不等于学术阅读、文言文阅读或外文阅读。我们可以几乎不考虑生字造成的障碍,因为我们几乎可以凭借语句间、段落间的关系推测出句子表达的意思。除非是这个字或词读不懂,我们就完全弄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很多时候,即使不扫清障碍,学生也可以读懂文章内容甚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走向常态的阅读可以把识字写字这样的知识目标单独处理,不作为阅读部分的内容。

其次,阅读教学要走向儿童阅读。

  儿童的阅读是不同于成人的阅读的。儿童有儿童自己的视界。儿童的阅读是基于兴趣的阅读。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一种“愤悱”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常态的阅读通常是个人的阅读,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使课堂中的阅读具有一种独特的场。在这样的场中,个体的阅读受到集体阅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我们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这就会使个体的思考变成群体的思考,一个思考变成了多个思考,问题越聚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就好比发酵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酝酿,形成了一种读书思考的氛围,从而使阅读走向深入。这种兴趣已经从外在走向内在,这种阅读兴趣更持久更有张力。

  儿童阅读是以感性阅读为主的。这决定了儿童阅读对理性分析天生就有一种不接受,甚至是排斥。而我们多数的阅读教学恰恰是在分析、理解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学生的感受少了,分析理解的能力也不见提高,便对阅读产生了畏惧,直至拒绝。这应该是崔峦理事长提出“说再见”的理由之一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紧紧围绕着感受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独特感受、真实思考,是不是会得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呢。因为,这是符合儿童阅读特点的,是在按照阅读规律教学。

第三,阅读教学要走向文本。

  曾经,我们的阅读从琐碎的分析到过分的清谈,经历了完全依赖文本到完全脱离文本的两个极端。而今,我们所讲的走向文本,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昨天的错误。在今天的课堂,走向文本体现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踏踏实实地读书上。这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其实却是我们最忽略的。

  还是思考读的问题,我们许多语文课一开锣,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再读几回词语,于是就开始提问题分析、理解了。学生还没有真正读好书,离文本还有着很远一段距离,怎么能够走进文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准确了,然后才能够谈理解与分析。什么是读准确?读准确不能够只停留在把字音读准上,还要把逻辑重音读出来,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有的老师说,意思不是理解了才能读出来吗?为什么我们不反过来思考,如果他能够读出来,是不是也就理解了意思呢?有什么比通过朗读来理解意思更简单更有效呢?

第四,阅读教学要走向生本。

  我们不能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老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尤其是交流疑惑、交流感受的环节,老师能不能退出来,缓评价或不评价,把空间充分交给学生?我们只是提醒学生,读读给你带来感受的语句;或是“再读一读这一处,你又会想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疑惑”。学生读得充分,思考得充分,交流得民主。课堂上呈现出的学习状态必然是真实的,学生一定会在阅读思考的氛围中沉浸在文章里。我们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一定会看到孩子们急切的神情、愤怒的神情、欣喜若狂的神情,甚至是黯然泪下、泣不成声;有了这样的过程,我们相信一定会听到孩子们发自心底感受到的文字里的声音。

  最后,名师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必须要遵循儿童的阅读规律,必须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名师的赐教让我受益匪浅,我坚信唯其如此,我们才会正确地行走在农村语文教育的康庄大道上。

【与名师面对面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找春天名师》教学反思

2.雷雨名师教学反思

3.名师工作室教学反思

4.期中测试后的教学反思

5.重视教学前中后的反思

6.化学教学后的反思

7.90后的优秀教学反思

8.教学反思失败后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