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二、记忆

  人的记忆是受他在感知事物、现象时所采用的方式影响的。先天全盲儿童完全不能通过视觉感知事物,头脑中没有视觉形象,其记忆表象是以听觉为主的。他们对声音信号的记忆能力较强。许多盲人能长时间地记住见过一面的人说话声音的特征,若干年后还能再认。反映在教学中,一些盲童对于老师上课的口语、所学诗词、古文、数字的背诵,都显出较强的记忆能力。他们有时即使不理解也能机械的记住某些词、句,所以一定要经常检查他们是否正理解,而不能只看到他们口头回答的正确。当然,盲童听觉记忆的优势在学习中还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使他们多记住一些东西,有些内容他们既是不能理解或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也可以让他们记住以后在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

  盲童对触摸过或闻过、嗅过的东西也能较好的记住。苏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盲人通过触摸专用地图,能够相当准确地再现出某个局部的地图。这说明盲人通过触摸能形成心理地图,在头脑中保持下来。不过多数盲人要形成较大范围、较复杂的心理地图是有困难的。

  后天失明的盲童,在头脑中能保留一些失明前曾看过的形象,失明后也能再现。如谈到“高山、大海”,在头脑中能自然出现相应的视觉形象。盲童视觉形象保留的质量(是否清楚、完整,颜色如何)和数量、种类取决于失明的早晚与程度。一般来说,失明越早、越严重,视觉形象保留越差。就年龄而言,五岁是个关键期。五岁以前失明的,视觉形象极易消失;五岁以后失明,视觉形象有可能保留。盲童视觉形象保留的质量与数量,对其学习与生活非常重要。保留良好的视觉形象,可以为认知事物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经常激发起其记忆中的视觉形象,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这些视觉形象长期保持,以免淡化、模糊、消失。

  三、想象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前者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声音、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后者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盲童虽然没有或缺乏视觉形象的想象,但在触觉、听觉等形象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盲童能根据课文、老师的语言描述,再造课文的意境或人物形象,也能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某种境界。创造想象的成功例子也有很多,象法国盲人布莱尔创造盲文,俄罗斯盲人埃罗先科写出许多美丽的、充满丰富想象的童话,等等。

  但是,不能否认,盲童的想象是有缺陷的。由于许多想象要以视觉形象想做基础,盲童形成再造想象比较困难,如难以想象出彩虹、闪电到底是什么样子。盲童的想象有时还带有个人的愿望和情绪色彩,甚至歪曲,例如把说话语气比较强硬的、要求严格的老师想象的面目可憎。教师应当理解他们想象的缺陷,注意帮助他们丰富积累各种形象,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其想象力。

  四、思维

  还是由于缺乏视觉形象,盲童在形成概念时,难以通过比较各种具体形象找出其共同特征。例如“角”的概念,要通过对锐角、直角、钝角等大小形状不同的各种角抽象出“角”的本质特征,对盲童来说就比较困难。盲童对一些概念的含义也理解得不准确,有时会把不同类事物概括在一起或把同类事物排斥在外。例如,有的盲童把蜜蜂和苍蝇当成与鸟是一类的东西,以为会飞的都是鸟类。有的盲童吃过苹果,知道是圆形,于是把其他圆的能吃得也说成是苹果。要他们列举蔬菜的种类,仅能说出有限的几种,知道白菜、萝卜是,可能不知道黄瓜、西红柿也是蔬菜。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盲童的基本常识太少,不能像健全儿童那样很方便、无意的获得一些常识——比如通过电视、电影、图片等。因此,在对盲童进行常识的教学时,就不能仅限于书本而忽略那些最基本的、对正常儿童来说很熟悉的知识。由于缺乏基本的尝试和经验,盲童在推理时,也可能没有根据,凭想当然,得出常人看来克的结论。例如有的盲童听说云是会动的,就推力得出结论“云是有脚的”,因为他凭自己的经验,以为会动的东西就长着脚。针对这种情况,除了丰富盲童的知识,还要培养其合理的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如认识正确的因果关系、类属关系等。

  五、语言

  盲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语意不符,即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真正含义,如有的盲童能说“电话、汽车”等词,而接触到这些物体时则可能不知为何物。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许多视觉性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如月光、彩云等盲童无法亲身体会,造成误解误用;另一方面,盲童在学习语言时,较少能同时直接感知事物,从而未能真正理解语义。针对这种情况,只要家长和老师注意把教给盲童的词语与事物联系起来,是能改进的。

  盲童在使用语言时,经常要用一些与他们的失明状态不相符的词,如说“再见”,实际是“见不着”的。那么,是否把这种情形看成是语言不真实的现象,因而禁止使用这样的词呢?不能,因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盲童的语言也要为社会交往服务,如果为了真实而要求他们把“再见”说成“再听”或“再摸”等,那就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了。当然在不妨碍交流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鼓励盲童在日常交谈和作文中尽量表达自己的真实体会。

  盲童在语言交往中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说话时表情、动作不合适,如身子或头扭向一边,不直接面对交谈者等等。因为他们没能模仿、学会人们常用的表情、动作。对此,一是要教给他们合适的动作、表情,二是培养他们养成与人交谈时注意自己形象的习惯。

  盲童在语言发展中有个有利条件,他们通过语言获得信息的需要比较迫切,比较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包括广播、收音机、电视等。因此,他们词汇的掌握、口语的发展,有可能比正常儿童优越。如果盲童具备了这种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给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  六、注意

  我们上课时常对那些不专心的学生说:要注意听讲。注意,就是把心思专注到某项活动,不受干扰的去完成这项活动。任何一项认知活动,无论是初级的感觉还是高级的思维,都需要一定的注意力,所以我们把这一点放到最后来分析。

  由于没有多余的视觉信息刺激的干扰,盲童的听觉注意一般较好,更容易做到专心听讲。但是,根据盲校有经验的教师的长期观察,盲童也有注意分散的现象。不过,多数不像正常儿童那样反映在外部表现——如交头接耳、做小动作之类,而是表现在思想上的开小差。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主要来自非视觉的信号,如无关的声响、气味等外部因素以及情绪不安、饥饿、疾病等内部因素。由于盲童的注意分散不易从表面觉察到,教师容易以为他一直在专心听讲,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不时地提问,看学生是否真在听。为保证盲童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就要加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避免单调的讲授给盲童造成厌倦情绪。

  以上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盲童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基本特点,弄清这些特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能有目的、有依据,取得实效。

【《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反思

2.认知与情感-教学心得

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4.教学认知实习报告

5.《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6.《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反思范文

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的教学反思

8.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