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春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三】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并不是靠简单的逻辑分析所可习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主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来丰富读的内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兴趣和不时创造出的快乐。教师以感性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笋》一课为例。一、以画激趣——促读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一读的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二、以演抚情——带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三、以想拓意——助读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通过想象可扩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能丰富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与干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教至最后,学生在悠扬的音乐生中,闭上双眼,跟随着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读声音,慢慢地整个春笋的生长过程浮于眼前:春雷阵阵,春笋醒来了,“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地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在春雨中点头,微笑,不断成长……“我就是那顽强的春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学生言)气氛达到高潮。铮铮琴声,学生朗读课文,又增添了几分自信与力量,将春笋那顽强的生命精神,透过朗读表达出来。这般的图、演、想,不仅是认知形式上的灵活多变,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样化。它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春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四】

  《春笋》描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我从日常生活入手,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春笋,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说不出来。教师就相机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春笋的外形和生长的环境。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中,通过联想自己早上被父母叫醒重点理解“唤醒”。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很自然地加深学生内心的体验。“冲破泥土,掀翻石块”。通过动作展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在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章字词的感悟。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一节又一节,向上再向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成长,其实你们不就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小春笋吗?

  在写字环节中,学生对于字的笔顺还有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倒笔画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迎”和“再”,在后面的写字练习中需要注意纠正。

  反思今天的课堂,有两个不足。首先是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写字环节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字都会去范写、讲解注意点,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个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改进。

  春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五】

  春笋这堂课的教学令我自己很满意,不指别的,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从开始到结束,孩子们几乎始终情绪高涨,表现出少有的活跃、专注和投入。让孩子们学得有趣快乐的是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二、把关键词演一演。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孩子们是有表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三、扮做春笋说一说。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他们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项思维和语言训练。我仍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孩子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这一节课,孩子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让孩子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促进自我的发展,其实关键是我们有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我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而这些则是要感谢我的师傅庞莉老师和办公室里老师们平日里对我的帮助,谢谢大家了!有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上一篇:春笋的教案 下一篇:第一课时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