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1

  课文第三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写在小黑板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规划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我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着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我及时播放摇桂花的录象,相机说话:“大家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们张大的嘴里。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吗?”这是,学生已完全进入情景,美妙的词句也就脱口而出。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2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小练笔:让他们回忆童年生活中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如果是老家不在本地的,就回忆童年自己故乡生活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作文收上来以后,我发现许多孩子写得非常精彩,我班有很多农民工子女,他们大多从小生活在乡村,跟随父母来到城里读书,他们在故乡的童年生活,可以说远比城里的孩子更丰富多彩:有的写自己在小河里捉、小鱼、螃蟹,有的写自己去山上探险,有的写自己去偷摘别人家的梨子、柚子,有的写自己和伙伴玩捉迷藏……因为真实体验,学生有话可写,写得有趣生动,而且有真情实感,我在读这些孩子作文的时候,也和他们一同分享了他们的快乐童年。

  课堂上,在理解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时,我先抓住文章中四次写作者家乡“桂花香’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然后将落脚点放在“这里的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上,首先,我抓住句前“可是”一词,问学生,这个词跟上文哪句话联系最紧密,学生马上找到了,我让学生在前面加上“虽然”一词,将两句话连起来,就是“虽然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但是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后质疑:“杭州的规划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么?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学生有的说,是因为母亲思念故乡,有的说,是因为故乡在母亲心目中位置很重要,有一个孩子说因为故乡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那种思乡之情是割也割舍不断的。(听到这里,我带头,全班同学都鼓起了掌。然后,我结合课前布置的小练笔,问学生:“你们昨天有很多同学些自己在老家摘梨子、柚子,捉小鱼和螃蟹,我们现在在城市里可以买到看起来更好的梨子、柚子、小鱼和螃蟹,但是你们吃在嘴里,有没有感觉到,还是老家的那些东西,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呢?”孩子们连连点头,“那你们在读到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时候,是不是更理解母亲的这句话了呢?”我接着说,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月是故乡明’中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我将这些话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读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这节课,我利用课前练笔唤醒了学生对故乡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从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3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是琦君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二、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