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部编教材好教,但想教好并不容易。”试教完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后,我们对这样的总结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好教”,是因为部编教材在编写时一改过去多以人文主题进行组织安排的原则,而以“双线”的方式来组织单元内容。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在教材中均衡递进。例如,在《大禹治水》这个单元,后面的两篇课文分别是《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人文主题很明确:认识具有奉献精神,得到老百姓爱戴的伟人。而本单元《语文园地六》栏目的口语交际活动是看图讲故事。要求学生看图,先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再把这些图画的内容连起来讲出一个故事。“泡泡语”提示了讲故事的要求:图意讲清楚,吐字要清楚。再结合本课课后练习的要求,按照提示,讲讲故事。教师可以很明确地把教学的重点指向“讲故事”这个语文要素。再加上课后一题要求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加点字,并说说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就可以拟定为:

  (1)能自主正确认读13个生字,借助部首查字法和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按顺序清楚地讲故事,初步感受大禹富有智慧、勇于为人类奉献的形象。

  (3)能关注汉字合体字部件间的搭配以及变化,正确书写生字,并能正确运用。

  而说部编教材“教好不容易”,是因为想要上出部编教材的优质常态课,我们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精准认识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

  正是因为部编教材中“语文要素”这条主线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背离语文知识本身,出现对教材和对编者意图的过度解读或偏离目标。

(一)查字典理解字义是“目标”还是“工具”

  在试讲中,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字音后,教师提出了后续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理解生字字义。之后,教师借助工具书,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读懂课文。

  1.请学生拿出前置导学单,就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集体订正。

  (1)教师重点评讲“毁”字,强调它的部首是右边的“殳”,读“shu”。学生跟读后,教师又依次订正后面相关问题的答案,并从“毁”的多个意义中选择了它在本课中的意思:损伤。

  (2)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了“伤”字的相关问题,明确了“伤”的字义也是“损害”。

  2.教师提问:“结合我们查到的这两个字义,你们知道洪水会造成怎样的灾难吗?”

  【案例简析】从这个课堂实录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把这道课后题的要求:查“冲毁、伤害、驱赶”中带点字的字义,当作了教学的目标。所以,在课堂上花了不少时间去订正部首、统一流程、选取字义。该教师期望通过这样的环节,能让学生学会部首查字法,学会查字和字义。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实际的学习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他们被动地跟着教师说着各题的答案,没有思维的碰撞,也没有兴致盎然的投入,甚至忽略了教师初时提出的主要任务——理解字义、读懂课文。

  查字典只能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工具。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有所转变:

  1.教师提问:“把我们刚刚读过的带生词的句子放在自然段中,你们还能读正确、读通顺吗?”请学生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洪水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灾难。

  2.学生齐读,能读正确后,教师再追问:“这个自然段中的‘毁’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从课件中调取字典的页面,重点标注学生所选的字义,以验证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再请学生联系图片观察,“房屋被损害得怎么样?”帮助学生加深对“毁”字本义的理解——完全不能住了,彻底损坏了。

  3.教师请学生互相交流在前置导学单里要求查的“伤”字的意思。在交流后学生发现“伤”也有“损害”之意,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想象,“遇到猛兽时,人们会受到怎样的伤害?”这样的联想能让学生将“伤”字的意思形象地化为“咬伤身体、咬断手和脚”等具体的认识。

  4.教师小结:同样是损害,“冲毁”的“毁”损害的是财产,“伤害”的“伤”损害的是生命,财产和生命都遭到了损害,人们的生活怎么能不痛苦呢?理解了这两个字后,再读这一段,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查字典当作了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工具,学生利用查到的字义走进了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中。这为他们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感知段落的意思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读书时能自然地加重了语气,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类的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且,学生在谈到自己的收获时还专门提到,他们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生词的意思。

  由“目标”到“工具”的转变,其实是把查字义当成陈述性知识还是策略性知识的选择。当某种知识被当成陈述性知识时,这样的知识重在被识记;而当这种知识被当成策略性知识时,则重在运用它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精准理解课后题中呈现的“语文要素”属于哪一类知识,是理解编者意图的关键。

(二)按提示讲故事是“生搬”还是“活套”

  “按提示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前,教师不妨先还原学生的学习路径。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学生需要把课后提示和文本内容作连接,也就是看到提示能想起它来自哪个自然段、哪些语句中;第二,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讲故事的方法支架。

  在试教中,学生读好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把第一句提示“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出示在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之上,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借此帮助学生建立提示语和故事之间的关联。之后,教师采用了相同的方式教学其他各段。

  这种直接出示提示语的方式,无异于“生搬”。学生在讲述时,只能看着提示,把四句话简单地串联起来“读讲”故事,最多也只能加上个别朗读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字词。

  通过分析学情不难判定,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仅停留在识记这个低水平的层级上。而编者设计此题目的意图肯定不止于此。从段落里提炼出概括性的语句,需要初步的理解能力;而把零散的信息按一定顺序整合再讲述出来,需要的则是初步的应用及更高阶的综合能力。

  正确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后,教师的教学就可以作出这样的改进。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含有生词的句子后,利用导学单,请学生把零散的句子和按课文顺序排列的三组图片联系起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并让他们初步了解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灾难一解决一恢复。

  2.将带生词的句子送回自然段里,请学生对应图片读段落,并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3.请学生自读没有生字的第三自然段,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了解这段讲了哪两层意思。教师板书记录要点。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禹治水的过程。

  5.在学生读好故事后,请他们对照提示,以及前面积累的好词练习讲故事后。教师出示要求: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与《语文园地》中的要求相同)

  6.请学生合上书本,根据教师的提示讲故事,评价的标准重在是否能让人明白故事的意思。

  7.教师小结: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智慧也就能传得更远、更久了。

  这个教学过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改进:一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段里找出关键句的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找到提示语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学生提取的关键句可能不如课后提示语中的那样简洁而精准,但是相差并不多。因为这样的关键句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生成的,知识的留存率大大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经历过从段中提取关键句的环节以后,学生再按照提示讲故事时能讲得非常完整,也更加生动。二是教师对讲故事的要求更加明确。教师在这里提出的要求和本单元《语文园地》里讲故事的要求一致: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故事讲清楚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行为:按提示将故事内容讲完整,运用在文中积累的词语。可以看到,学生在本堂课上讲故事的情况明显优于试讲时的情况。

  总之,教师想要抓住部编教材里显性的”语文要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精准把握它,还需要进一步解读编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