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并结合分桃的直观图,引导学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并计算出结果,随后的“试一试”仍然创设分气球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算式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启发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的编排,虽然可以结合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但这是建立在直观比较的基础上的,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我觉得可以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求商方法后,可以创设一个辩论的情境,通过争辩,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因为“平均分”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直观支撑,所以可以从“平均分”引入学生辩论的。

  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的结果是每份5只,还剩3只,算式是18÷3=5(只)……3(只);老猴子分的结果是每份4只,还剩6只,算式是18÷3=4(只)……6(只);小猴子分的结果是每份6只,算式是18÷3=6(只)。三只猴都说自己分得对,你认为谁分得对呢?接着教师组织各小组讨论交流,并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去分一分,发现当余数是3或者是6的时候,还可以继续分。所以余数不可能等于或者大于除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通过辩论、动手分一分,再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比仅仅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要好,因为这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在上这堂之前,我更多的是从四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思路障碍定下这堂的学习目标,即"余数代表什么,它从哪儿?""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这节重点解决余数从哪儿的问题,在经过上节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堂伊始,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余数代表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他们都认为余数是"剩下的数。""那是从哪里剩下的数呢?"陈宝儿说我们在分东西,从总数里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分着分着,发现不够分了留在手里的数量。师进行补充,余数是从总数中的,它原本是要平均分的,但是因为数量不够平均分,分了会造成不公平现象所以宁可剩下放在一旁的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余数总是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它还可以再平均分一次…

  接着我们开始学习例一,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在对比中再次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先从字图片层面表达这两题的已知与所求,再从操作层面表达解决问题——摆盘的方法,最后从算式层面讲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颗草莓每两个一盘进行操作的时候,我问:"最后一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

  汤淑霞说:"因为盘子不够了"(只感知图片,未深入思考)

  吕思怡说:"如果把这颗草莓放第一个盘子,其他两个盘子就不公平,会吵起。"(知道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质)

  陈宝儿说:"就算盘子够,也不公平,第四个盘子里只有1个草莓,其他盘子里都有2个"(能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并提出论据。)

  我又找了几个同学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这三种感知,所以强调题目要求:每两个草莓放一盘,我们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公平性,还要考虑题目的要求是每2个草莓放一盘,颗草莓放一盘和1颗草莓放一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决问题时对已知信息的处理与重新验视。)

  在分别解决两个分草莓的问题之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对比讨论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明确了这两个情境每份的数量都是两颗草莓(分法相同)之后,李豪同学发表了他们组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情境没有剩余,第二种情境有剩余。(建立"剩余"概念,但是仍是表象),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他回答:因为第一种是分6颗草莓,第二种是分7颗草莓,这剩余的一颗自于总共分的草莓数量不一样(了解了余数从哪里的本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索欲望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与老师比记忆力的形式引入新课,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活动,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老师每次都能猜对时,会产生好奇与疑问,当老师告诉大家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也会像老师一样猜出来时,更加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二、改编教材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材上的两道例题是通过学校举行活动同学们帮忙摆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实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引入新课也很不错,但我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竖式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力求减少每一步的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直接摆小棒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将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结合起来,直观了当的让学生去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另外在数字的大小上我也降低了难度,两道例题被除数都是10,而通过改除数的大小从而串联了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两道例题,我认为除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而试商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慢慢去练习体会,从而达到很快试出商的目的。

三、注重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摆小棒的过程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摆小棒展开教学到学生看除法竖式联系小棒说含义再到教师课件展示小棒和竖式相结合的演示过程,都是力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突破重难点。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介绍竖式写法时,教师说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调控的不及时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发言评价的不够准确具体。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篇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本

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3.《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4.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5.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篇

6.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7.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8.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