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4

  今天上课讲的是《空间与图形》复习卷,采用形式是边讲边做,老师巡视,同桌监督。感觉效果不错,但这一节课上有两件事让我感到很无奈,更多得是无语。

第一件事:检查了三个组,就一个人做对。

  在讲第六大题的找一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数有多少个长方形,我让他们数,再数。然后我问了三个组的孩子,他们的答案是:9个、10个、12个。就付明雅说是11个(正确答案)。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数,结果数的是11个,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又让孩子们数一遍。这道题才过。接着是第二小题,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马虎,这道题错得就少了。临近考试,孩子们最近太浮躁了,以为题很简单,结果轻视了,错误率也就大大提高了。为了这种现象再发生,我必须采取措施了。

第二件事:课堂上得乐趣

  正在讲解试卷,偶然发现孙启翔和郭家在做小动作,立即停止讲解,让他们两个离开座位,站着听课,这下这两个小家伙可认真了,早知道要好好听课,何必要违纪呢,难道在我的课堂上他们能找到他们的乐趣?

  下课后,我问他们两个被离开座位的原因。

  翔:他让我给他一张纸,说是要折东西,我就给他了。

  家一直不说话,当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就问你叠什么,让翔拿一张纸给他,看他折什么?家不敢折,一直拿着纸,低下头。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翔抱着、拍着家,说:你赶紧折呗,你折什么啊?让我看看。我当时真得很无语。忍住笑,只见家开始认真折了,我和翔在旁边一直看着,最后折成的是一只小花篮,我说你再折10只送给我吧。家被吓住了。我又问: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折呢?结果孩子的回答让我很吃惊。

  原来我在讲第一题的第4小题时(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两次,可以折出( )形、( )形或( )形。孩子对正方形对折引出了新的想法。直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了。唉,孩子们的这种迁移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但是孩子们迁移的时间不对啊!为了让孩子们上课积极认真听课,同时也为了巩固孩子们的退位减法,我把他们留下写15道笔算题,结果全对,着说明孩子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对此我也放心了。同时我也教育他们,上课做小动作是不对的,如果有什么与课堂上无关的事情要在课下做。两个小家伙很欣然接受了。

  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都能引起孩子出奇的想法。我们要引导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同时也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复习课本来就很乏味,出现这种情况,这和我个人有很大的关系,看来以后我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以致用。临近考试,孩子们都很紧张,我要设计好我的复习课,做到让孩子轻松复习。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教学反思

  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始终以学习与思考拓展认识视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为依托,以案例研究为着眼点,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创造。它蕴含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所有信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几个方面认识。

  1.整体推进,线索清晰。

  教材的整体框架是依据空间与图形的四个方面有序地展开,整体上是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对几何事实和空间观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围绕两条大的线索:一条是以图形的空间关系研究为线索,主要是研究空间的三个方面:(1)现实空间和几何空间之间的关系。(2)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3)体与面、面与线、体与线之间的关系。

  2.综合、渗透。

  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重综合与渗透。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时,是从长、正方形出发,再通过把长、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这些三角形通过拼搭形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设计既渗透了面积守恒的观念,又渗透了拼搭中相等边的理解,这些拼配对以后学习对称、旋转、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一个基础。

  二、提升了对经验的总结。

  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1.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条原理时,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是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接着让学生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学生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以上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也就是把握空间既要有活动,又要有思考。

  2.知识是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建构。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编写中为了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识生成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对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让学生围绕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应该说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也较丰富。这样既有丰富的过程,又有基本的抽象,过程与结果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的理解既稳定又开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对这一课题研究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这些认识的肤浅,越来越感到研究的难度,也越来越感到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