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1-08-31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下面给大家分享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借鉴!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5篇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1

  《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的道理。

  首先,因为学生对谜语比较感兴趣,所以学生也就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都有想揭开谜底的欲望。当我把谜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都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吧,许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山谷中的“特殊风向”,但这恰是理解形成山谷中奇异现象的关键。怎么办呢?看来只有借助外物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于是,我让学生以教室北边的一幢楼房为参照物,想象成是这个山谷,西山头就当作是西坡,东山头就当作是东坡,然后再让学生借助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有了这个依托,马上能投入情境,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很多学生能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种奇异的现象,至此,其实已经不需要教师作太多的解释了,关键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当然,揭开谜底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文章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体会雪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在困难、压力面前懂得暂时退让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时也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以退为进。

  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下几点来实现以上问题的突破:首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边读边想,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具体理解“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突破难点。

  揭开谜底,又是另一片天空,那是什么?那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开阔天空”,那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启示生活,启迪人生。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2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理解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我就从课题入手,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以谜面为抓手,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这样一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道理,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质和旅行者的语言上,即体会谜底的意义。首先抓住“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一处,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接着便是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突破教学的难点。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3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在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初读时,让学生带着质疑时的两个问题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表示谜面的句子,谜底的句子。然后,从文章的谜底着手,层层剖析,理解山谷东坡只长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长雪松以外还长其它杂树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片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就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那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片断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设计一个疑问“雪松的弯曲是向大雪低头,是懦弱的表现,你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让学生以反驳的形式在文中走一个来回,找出能证明雪松不是懦弱的词句,并标注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雪松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格美,更能感受到雪松以退为进,能屈能伸的智慧美,合理诠释了弯曲的内涵,有效解决了弯曲和坚持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获得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最后,让学生用心倾诉从雪松身上获得的启示,有了前面的铺垫,明白弯曲的重要意义水到渠成。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读,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以丰富课文的内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导学生理解给人启示的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课题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课题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读文题时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能读出情趣,没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指导阅读重点片段时,对学生的理解感悟没有深挖掘,匆匆带过,忽略了以读悟情,以读传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故学生主动探究不够。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我没能很好地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不多,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这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