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五篇(2)

时间:2021-08-31

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数形结合,理解概念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我以摆小棒确定为教学活动的主线,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使数形有效结合。

  当第一次写9÷4的除法竖式时,学生主要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于是我展示出学生的作业,然后让学生找其中的不同点,说说这里的“8”是什么意思?“1”又代表什么?并且请学生把竖式中的每个数字在横式中、小棒图中也一一找到,并说说表示的含义。通过这个环节的操作,学生能把算式和图进一步沟通,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

二、加深体验,发现规律

  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因为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就产生了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我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操作,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我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因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搭3个周期的正方形,如果有11根、12根……16小棒,请你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请学生说算式,当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水平上,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摆下去,用19根,20根小棒,会怎么样呢?然后还安排了搭2个周期的三角形,通过大量的体验和感知,最后抛出“余数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到:“余数不超过除数”、“余数总比除数小”。当问到搭五边形时,余数可能是几?学生也能马上答出来。最后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板块,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环境原因,学生表现的不是很热情,以致我前面的节奏有点慢,另外,我觉得在反馈中,应发挥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5、《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课本在计算方面是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拓展。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推理难力差,因此,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就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激趣。通过“快速搜索”“快乐拼图”“艺术插花”三项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三项活动在形式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可增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刺激,对于小学生来说,形式上喜欢才会有行动上的真正参与。同时这三个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快速搜索”是为了在试商方法上作铺垫,通过“快乐拼图”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经历“艺术插花”列出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自主建构。纵观许多本单元的优秀教学设计,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选择,但选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用小棒摆图形操作简单方便,学生比较感兴趣;数量太少会局限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多了则会花时太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我选择用10根小棒来平均分,如果直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分,会导致花样百出但价值不大。让学生根据要求和问题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间又有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构意义。

  3、行为跟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变换除数,会引起余数的变化,再引导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在学生初步形成“余数出现是有规律的”这一认识之后,及时跟进,深化认识。当然,有些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因为受上学期除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视了其他方法。让学生试着用竖式求,学生基本上会写,我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步的意思。课后学生出现以下问题:1.计算过程中回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或者这一类判断题,他认为是对的。2.应用题算完后不会答。一些同学把整题抄下来,一些同学余数的问题不会答,一些同学干脆不答。3.在做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一些同学商和余数的单位分不清。很显然,他是不理解题目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不写单位。我想这些不足都是我们今后要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