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下面我们来看看《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简明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本节课中我制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我觉得一堂课只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环节简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由诗入境、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披文入境、由境生情;

  (四)指导写字,加深记忆;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认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学生会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四、教学方法简便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如本节课在教学学生理解词意时我教给他们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理解字义等方法

五、教学媒介简单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本节课在使用多媒体时我尽量做到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的,更多的时候让通过学生观察插图、和文本对话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用语简要

  本节课我非常注重自己教学语言的精炼和简洁明了。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总之,本节课我力争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人们常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给学生留的读书时间和集体交流时间较多,整节课我都在忙着纠正学生的读音以及错误的读写姿势,因而耽误了好多的时间,致使最后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没有落到实处。

  2.学情掌握不够,和预设的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拖堂时间太长。

  3.评价学生的语言激励性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虚心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课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课文,当我得知由我来上这一篇小教研的课文时,心里不禁心生退意,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在反复地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知道本篇文章必须要通过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两位诗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两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时的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比如两人话别时的场景,我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再如李白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同时在教学中抓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

  在上完课文以后,我的师傅和听课的几个老师都给了很中肯的意见,这篇课文的关键点都抓到了,但是却依然上得很理性,少了语文味,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还是没能在课堂中浓浓地流露出来。我也静下来对自己这一堂课进行了思考,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语言的不够精炼,少了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师傅们给我提出了建议,希望我以后能精炼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要重视精炼课文的过渡语,一步一步慢慢来,我很感谢师傅们一针见血的建议,我自己也很清楚这确实是我课堂之中缺陷比较明显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是自己应该努力修炼的地方,同时在上完这一课时我也深深地觉得自己不该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只有不害怕,自己首先做到能够融入课文中,被课文之中的情所打动你才能够用你自己的情去打动你的学生,而不是为了讲课文而去讲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