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三、朗读指导切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节课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读的训练,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读到农夫一边喘气一边说时,通过初读、评价、比较、示范、再读,学生们都能读出自己感受到的又累又高兴的情绪,张扬了个性又提高了朗读兴趣。

  四、激发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老师在教学了全文后顺着文章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故事的结果在意料中也在意料之外,种田人犯了一个错误,你知道是什么错误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这一环节指导时,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张津铭说:什么东西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违背它。祁晋熹说:种田人如果嫌他儿子长得慢

  了,也来拔一下他儿子,那会怎么样呢?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己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我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让学生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在课的最后,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了解蕴含的道理。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在上完课后,我认为还有几个地方在处理上还欠到位:

  1、整堂课中,教师说的似乎多了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还不够。

  2、朗读指导最好再有层次性一点,体现一定的坡度。

  3、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方面还可以再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