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拼音的创新与实践(2)

时间:2021-08-31

2.学习拼音与发展语言相结合。

  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语言表达能力恰恰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前提。为此,老师在教学拼音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因素,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受到规范语言的训练。

  ①利用字母的形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入学的孩子,已具有了一定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但不够规范。在拼音教学时,教师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失时机地进行训练,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字母“o”时,趁机点拨学生:“o像什么?”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记忆的闸门打开了,有的说:“o像一个圆圈”,有的说:“o像一个乒乓球”,有的说:“o像弟弟的小脑袋”……从而根据儿童善于联想记忆、形象记忆和韵律记忆的特点,引导学生编出顺口溜:“小小的圆圈o o o”、“爷爷的拐棍f f f”、“解放军的机枪k k k”、“小棍赶猪l l l”等。这样不仅强化字母的音和形,而且还扩展了思维,使学生尝到了规范表达语言的成功乐趣。

  ②利用形象的插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行的拼音教材为每一个字母都配备了一幅形象的彩图,这些插图接近生活,富有童趣,既表音又表形,具有实用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字母的音和形。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创设语言情境,诱发学生说话。如教声母“h”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设问:“图上画的什么?”学生说:“一个小男孩在喝水。”教师借机引导:“一个穿着什么衣服的小男孩坐在什么上喝水?他拿着什么在喝水?”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思维顿时打开了,有的说:“一个穿着红色短袖上衣的小男孩坐在椅子上拿着茶杯在喝水。”有的说:“一个穿着红色体恤衫,蓝色裤子的小男孩拿着杯子坐在椅子上喝水。”这样,学生不仅说出了一句完整通顺的话,而且还在观察中认识了“h”的形状,从说话中掌握了“h”的正确发音。

  ③利用音节遣词造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在拼音教学中,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用带调音节组词造句,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学“guā”这个音节时,我先请学生用这个音节组词,然后再让他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有的孩子说:“西瓜长得又大又圆。”有的说:“小青蛙在田里呱呱叫。”还有的说:“新疆的哈密瓜,真好吃!”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单独存在时,学生的记忆是非常困难的,而当把音节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相联时,就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