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知识延伸

时间:2021-08-31

  1、酿泉:

  醉翁亭下有酿泉又名让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故又称“玻璃泉”。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进入池中,再汇入山溪。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所立“酿泉”二字碑刻。酿泉水甘醇可口,正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据说当年欧阳修,每次上琅琊山都要到醉翁亭中休息饮茶。他见老百姓个个都喝酿泉水,自也舀了一盏一饮而尽,一迭声赞道“甘哉!美哉!”此后,欧阳修把饮茶改为饮泉水,还用酿泉水招待幕僚,称之为“与民同味”,提醒自己和幕僚们关心百姓疾苦。

  欧阳修品泉水本领令人称奇。据传,有一天,欧阳修照例派侍役去酿泉汲水招待幕僚。侍役回程时跌了一跤,把水全洒了,便到离城较近的半山脚下幽谷泉汲了一罐充作酿泉。欧阳修一喝,只觉味道不对,断定不是酿泉水,找来侍役查问,果真如此。欧阳修得知还有幽谷泉,亲自前往察看,果见一股清泉从石隙中汨汨流出,立即命人“疏泉凿石,僻地以为亭”。这便是滁城西丰山脚下,与酿泉遥相呼应,堪称一对姊妹的“紫微泉”。

  2、弈──围棋:

  围棋,是受古代战影响的产物,可能是由古代的军事家所创造的。关于它的得名,孔颖达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书中作注说:“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围棋起源于何时,准确年代尚待详考,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流行开来,却是史籍有据的。围棋古称“弈”,当时有一位叫弈秋的人,就是“通国之善弈”。的围棋名手。魏晋南北朝,围棋达到全盛时期上尚手辈出。梁朝柳恽编订的《棋品》中,八品的名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

  因围棋来源于战争,所以,它的诸多方面都体现出用兵打仗的特点。汉代刘向《围棋赋》说:“略观围棋,法于用兵,怯者无功,贪者先亡。”今天我们分析围棋的几个方面,不论从它着子的战略战术,还是最后计算胜负的方法,都是符合古代作战方略的。行棋术语杀、征、冲、断等,也都是从军事用语脱出的。

  早期的围棋盘,有纵横各十一、十五、十七道等多种。三国魏邯郸淳《艺经》说:“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格),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公元一九五五年,在河北省望都县东汉古墓出土的一件石质围棋盘,盘面纵横也是各十七道。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沿用至今的十九道围棋盘。一九五九年,河南省安阳县隋朝张盛墓出土的一件白瓷围棋盘,正方形,盘面纵横各十九道。从南唐绘画中的围棋对弈图中,也可看到十九道的围棋盘。

  唐代,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围棋传入日,本并很快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到了近代,围棋又在许多国家流传发展,深受尚地人民的喜爱。

  围棋“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呢?是否为日本人首创?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品评人物有九个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在郡县设中正评定人材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职官也分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历代王朝沿袭不废。古代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梁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称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历代书画评论家多承此说。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则援李嗣真《书后品》在上、中、下九品之上立逸品例,用指超脱绝俗的艺术品。这与现代围棋九段之上的“十段”、“超一流”十分类似。

  在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的影响,故也设“九品制”。晋汪范撰《棋有九品序录》,南北朝王抗、褚思庄、柳恽都着有《棋品》,柳恽还将当时棋艺登格者共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分级排定。可他们的著作大多散佚,无法窥见其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