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探究

时间:2021-08-31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作品。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探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探究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塑造了生动鲜明的自传性醉翁形象,塑造了酷爱自然山水景物、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尤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佳句,更成为一个文化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醉翁形象 醉翁精神

  一、醉翁其人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贬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写的一篇散文。通篇仅401个字,之所以备受历代人们赞誉,不仅是因为文章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结构上张弛有度,呼应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塑造了鲜明的自传性的醉翁形象,表现了其在个人仕途和理想追求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黯然神伤,而是借美酒与山水自乐,依然保持坚强与乐观的个性。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参与的“新政”,措施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被诬下狱,庆历五年九月赴滁州,庆历六年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

  “新政”失败,人格受辱,欧阳修是不可能没有愤慨之情的。然而我们读完全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幅清新、明丽的图画。不过在热闹和欢快的表象背后,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难以排遣的寂寞和痛苦。作者写此文时年仅40岁,怎么就以“翁”自许呢?我们一起考查一下欧阳修三四十岁的经历,就会发现:从25岁成婚到写《醉翁亭记》的15年间,欧阳修先后经历了两次丧妻,上次丧子,又加上妹夫病故,胞妹无依,老母多病,他本人更是几遭谗诬,官职被贬,精神上接连遭受打击,未老先衰也就十分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