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2)

时间:2021-08-31

  二、朱自清笔下的经典

  (一)《匆匆》

  《匆匆》是朱自清的即兴之作,在看见了眼前的春色之后,不免生于感叹。触景生情、托物载情,利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事物描绘出一个淡淡的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枯荣、光阴的飞逝,使大自然的代谢与自己无形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绪。

  《匆匆》创作于‘五四’落潮期,现实给予了朱自清不断地打击。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着的追求着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却只能在堕落的社会中彷徨、踌躇。全文都透露出他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通过月色与人的沟通进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将妻儿熟睡的梦幻状态与自己在黑暗中独自面对月光的氛围融合成梦境与现实的统一。利用梦境与现实的错位描写方式,宣泄压抑了已久的愿望,企图让自己从当世的黑暗政治中脱离出去。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自清面对这黑暗的世道,彷徨愤懑却又无法解脱,怀着愁苦的心思创作了这篇散文。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内心憎恶却无力救世的痛苦,与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

  三、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一)情景交融、刻画意境

  朱自清的创作风格一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朦胧的月色、田田的荷叶、潺潺的溪水无一不是他笔下精工细刻之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好物美不胜收。他善于利用景物来表述自己的内心,不会过于夸大、不会过于委婉,只是恰到好处的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景物与情感的交融都会让读者有一种处于画中的氛围,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

  (二)文质并茂、赋有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都有浓厚、真挚的感情投入。或温厚、或平淡、或伤感、或幽默,触动自己的同时也扣人心弦。先生原本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在源于处于当时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世人皆是情绪变化波动较大,经历过封建教育又迸发出新观念的朱自清自然赋有很多情怀。因此,每篇散文都赋有极强的镜头感,字句中所透露出的情怀丝毫不会因为是显示在纸张上而有半分减少。

  (三)用词精巧、缜密恰当

  朱自清的文字特色独具匠心,虽散文篇幅大多不长,却常能恰到好处的描绘出他人长篇大论都不能完全呈现的画面。散文中常有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先生不仅能够描绘出动与静的状态,更是能够通过不同的词汇将动静的程度都表述的淋漓尽致。散文中的每一字句都缜密恰当而赋有力量,搭配巧妙,韵律感极强。读起来颇有听觉美感。

  (四)朱自清散文引发的世人情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常给予世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朴实的写作风格推动着自己只写身边而不写天边。景物也好、事物也罢,字里行间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一幕,透过自己的感受、诚挚的描写,扣响人们的心弦,引发世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无论是当时处于旧中国时期的人们还是当代人都能够透过文章感受到先生的情怀。就像作家赵景深所提: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从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正是因为先生的真诚、坦荡,才使后人读起来也感同身受,完全体会。简简单单的几笔真心话,却总是有无形的力量,打动着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