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羊群》(2)

时间:2021-08-31

  羊群和狼们的形象,其象征性是很浅显的,可以一望而知。羊群是在富饶美丽的草原过着幸福生活的,当狼们袭来时,它们恐惧,瑟瑟颤抖,咩咩哀鸣,毫无抵抗能力,宛转与钢刀之下。这是作者对爱好和平的弱小的民众的艺术概括。狼是凶恶而残暴的,血盆大口,钢刀似的利齿,残忍地享受弱小者的血宴,发出胜利的狞笑呼啸而去,一目了然可以看出是指各种盗贼式的食人者。

  值得研究的是诗篇中的“月”。这是一个不涵义不确定的形象。诗的前面所写的似乎是自然的月,如银的光辉铺泻在草原上,掩映着雪白的羊群,作者以此来衬映草原的和平宁静和羊群的美丽。第二节写羊群被残杀前的哀鸣吓得月色暗澹,这也可理解为突出凄场面的烘托手法。在最后一节,作者却把月完全拟人化:惨剧过后,“这时月又羞又怒又怯,掩着面躲入一片黑云里去了!”“羞、怒、怯”是感情活动。“掩面”和“躲”是行为。“怒”是对恶狼暴行的义愤;“怯”是软弱的表现,为那暴行而心悸;“羞”,是羞愧于自己的软弱,无力来保护善良的羊群吧?“掩面”是不忍睹那残酷的场面,“躲”,就是逃避了。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景物描写,而表现了社会的心态。

  这首诗也仍然打着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青年世界观的印记,在他笔下,民众是可爱又可怜的弱小者,面对残暴的敌人,他们只有宛转呻吟于屠刀之下,毫无抵抗能力,连同整个社会,也只能让恶狼们横行无忌。作者只能对被残杀的弱小者倾注同情。这场惨剧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才能根绝?这些都还不清楚。在诗里突出的是善良与邪恶、弱小与强暴的鲜明对照,而看不到激烈的阶级斗争。我们读“五四”时代其他作家面向人生的作品,像鲁迅对吃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深刻解剖,那种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抗议和鼓舞人前行的呐喊,是二十一岁的朱自清远未达到的;像郭沫若激昂的战斗豪情和冲决一切罗网的献身精神,那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也是二十一岁的朱自清所不具备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朱自清式的,代表了那一代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但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很浮泛的知识青年。毕竟这种正义感和同情心是可贵的,他还在随着时代的潮流而进步,没有长久地沉浸于超出现实的真善美的艺术殿堂里,而直面残酷的人生,这使他不久便成为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