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导学案(3)

时间:2021-08-31

  “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讲解:写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

  问: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讲解: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

  问:“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讲解: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

  问:“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4.提问:看看第3节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齐读“春草图”。提问: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讲明:“偷偷”这个状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提问: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回答:“多。”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学生议论,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