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朱自清(3)

时间:2021-08-31

  这种感受的细腻和表达的深致也体现在朱自清对语言文字的精确把握上。在现代作家中,朱自清大约是不多的有着明确的文体自觉和文字追求的人,他考究着不同的句式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琢磨着每一个字的用法,玩味着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他在《欧游杂记》的“序”中特地提到他在文字经营上的苦心,本书所选《话中有鬼》、《不知道》等文也直接记录了他的这种考究琢磨玩味。他总是探索着各种文体和各种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清丽缜密或朴素真挚,描摹精严或粗笔勾勒,华彩铺张或文约意丰,白话夹杂文言或全用口语,他尝遍了美文、游记、小品、随笔、杂感、读书笔记等所有散文样式,并且在各种样式中都留下了出色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没有留学生的洋腔洋调,也没有冬烘先生的陈腐气,清新自然,质朴圆润,是现代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朱自清在文体和语言文字方面的追求,叶圣陶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水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水的因物赋形之无常态常势,也意味着一种“逝者如斯”的生命过程,意味着一种自由的品格和境界。它锻造着江南文人内在化、心灵化的审美趋向,也启迪着江南文人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个性的追求去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通过对身边事物和个人趣味的赏玩去享受智慧的愉悦。朱自清也在寻求着人生的趣味生活和自由境界,他始终以真性情投入生活,从自己的情感世界出发,沿着感性的通道向人性方向迈进。他通过对自我的解剖来折射人生,多的是温柔敦厚的不满,是沉默的悲悯和低回的“疑问”,而不是尖锐的呐喊,譬如《阿河》、《哀韦杰三君》等等。于是,他的散文有了一种清澈透亮的让我们感动的人生意味。正因为这种对自我经验的尊重和从心灵出发的言说方式,使朱自清始终保持着单纯、自然、朴质的思想风度和艺术风度。  强调朱自清的江南特性,意在突出他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质,正如我们指认北京的老舍、陕西的贾平凹一样。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对于朱自清作品的选择,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在编排上,注意把内容性质大致相同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完全按时序;但也考虑到时间因素,所以在文末注明写作或发表时间。以帮助大家从创作历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