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蒙自杂记》赏析(2)

时间:2021-08-31

  【朱自清《蒙自杂记》赏析】

  朱自清的感觉是细腻的。他丰富的内觉有时使文章的色彩浓得仿佛要滴下来似的。但有时,那色调又极淡极淡,淡得让你看不到一点雕饰的痕迹。可那内在的情境,却被烘托了出来。

  《蒙自杂记》属于那种兼色调浓重、又淡而有味于一体的作品。文章来的飘然,去的自如,像一只小夜曲。作者在蒙自这地方,只呆了五个月,可那里却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他实在是喜欢那里的风情,那里的人们,在那里,“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从蒙自人们的身上,朱自清感受到了国民身上纯正的美质。从文中所表露出的清朗明快的调子里,可以看出他因此而产生的自愉的心境。

  朱自清从蒙自的平凡之中,看出了其中的别于他处的不平凡的因素。因而文章由平而深,意由简而繁。作者行文真是老道有味,普普通通的小镇,竟在他那里变得如此有滋有趣。那个人缘很好的卖糖粥的掌柜,那些有爱国意识的抗战门对儿,那些虚心接爱启蒙的民众,那个迷人的火把节,以及南湖溶溶滟滟的水,“浓得化不开”的花儿,在作者笔下被完全神异化了。这令我想起了沈从文描写的湘西,那淳厚的民风,真让人透心的甜蜜。而朱自清眼里的蒙自,似乎比湘西要带有时代的气息。他从善良的人们那里,不仅看到了合于自然的散淡的风景,更主要是领略到其间所蕴含的正义精神。这大概是他久久感怀蒙自的因由吧。

  最使我惊异的是作者的叙述情调。这里,或许体现着他最本质的审美精神。朱自清把自我放置到与对象的纯粹审美的位置上。你一点也感受不到他过多的参与,而是心平气和地打量着对象世界。在自然山色与人文景观面前,朱自清不像巴金等作家那样自我的投入,他处处显示出学者特有的那种审视、那种温和慈祥的神色。他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往往发掘出特有的东西来。《蒙自杂记》的风情真说不出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可他偏偏从这里感受到一种妙意。美在于发现,此话我现在是相信了。

  《蒙自杂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旧散文,它记录了朱自清在抗日时期的心态。文中几次提到了抗战,言谈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期待。如果我们从这个背景中去考察此文,就会发现,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朱自清从未沉浸在世外桃源式的情境里。在漂泊的教书生活里,他的心,一直和民众,和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蒙自的生活经历,可以说加深了他对国民的信心。没有这样一种爱,一种情感,《蒙自杂记》或许就不会具有这样美的境界。

  我深深地敬佩朱自清,他委曲缜密的笔触,出奇制胜的方式,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读他的散文,就像走入他的心灵之门一样,越走越觉得深广无穷。好的散文,是好的人格的标志,读《蒙自杂记》,都会有这种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