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的研究(2)

时间:2021-08-31

(三)朱自清的父亲:

  名鸿钧,字小坡,人称“小坡公”。1869年生,1945年逝世,终年76岁。曾在江苏东海(海州)、江苏高邮的邵伯镇、江苏徐州等地做官。在徐州时,做到“烟酒公卖局长”。1917年自徐州卸任后,便仕途坎坷,老境颓唐。

(四)民俗:

  文中浦口车站送别中“买橘”的情节,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的'。扬州人把“走运”也说为“走局”,由于“局”和“橘”同音,所以给亲朋好友送礼时,橘子是必不可少的,送橘子就是希望走运。至今扬州人仍有在正月初一老人都要给孩子橘子吃的习俗。

  色彩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客观世界中,某种色泽是和某种实物统一于一体的,久而久之,对这种颜色的感觉与这种颜色经常发生联系的物体被我们的知觉联系在一起了。朱自清的散文在对色彩加以修饰方面是具有独特表现的。作者在《背影》中全篇运用白描手法,所施的色彩极为素淡,文字也极为朴素,全文的基本色调是灰蒙蒙的,充满着惨淡、低沉、苦涩、凄凉的情调。如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造成家中光景惨淡;在站上横卧着的闪着寒光的“铁轨”;透过“晶莹的泪光”,看见父亲的背影(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面袍);想到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不禁黯然神伤。所有这一切描绘,无不透出一股浓郁的悲切气氛,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而这种感伤情绪正是由笼罩全文的青灰色调引起的。但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背影》唯一有一处用了较显眼的色彩,即描写买橘子的细节时,作者在“橘子”一词之前加了一个色彩秾丽的定语“朱红”。这里,作者并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橘子的颜色,而是旨在通过这朱红色的渲染,来反衬家道中落、父子离别、无心品尝的凄凉情景,使读者更能感受作品中弥漫着的凄楚的氛围;同时,它又代表了父亲那一颗在冰凉世态中极力温暖儿子的心。

(五)主题:

  1、 朱自清喜欢反映背影的艺术,现代诗人白采曾经寄给他一张背影照,他异常珍爱,并撰文写道:“这是他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伫盼之意。我得此小影,反复把玩而不忍释。”不仅如此,朱自清更喜欢艺术的表现背影。为什么他描写背影的散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呢?第一,语言艺术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形象的直接性指引读者去发现间接性,间接性又通过读者补充直接性,读者在这能动的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第二,中国文学特别追求传神,虽然并不排斥形象逼真的“形似”之美,然而更看重“神似”之美。当然“传神”的“形”靠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感受去选择,朱自清则选择了背影。第三,文学就是要创造个别性与普遍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典型。朱自清写背影给人物加上一层朦胧美,形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即形象的确定性与实际上的不确定性统一起来,便形成了艺术典型。《背影》中的父亲便是,他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然而他的爱子之心又具有普遍性,写背影,使读者根据各自的生活阅历去发挥、补充,进而引发感情上的共鸣。

  2、 回忆性叙事散文。

  3、 父母爱子之心,无微不至,记叙父母对子女的爱,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背影》作者的父亲关心、爱护儿子的事实就比写出来的要多得多。……作者把其它的事实都舍弃了,只写了背影这一回,尤其是突出了可见性特别强的父亲的那个背影,把父亲“俯首干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个背影,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从中传达出父子间的多少深情!……由于写得集中,感情也就更为浓烈。

  父与子的关系可谓文学中的一个大题目。在涉及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背影》是极为突出的一例。它不像其他作品那样,以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主题,而是完全相反的写了一对父子在感情上由离而合的过程,《背影》这一与众不同的艺术处理,至少与其他作品一样深刻的触及了我国父子关系中的历史和时代内容,而且自有它的独特之处。

  在我国历史上,父与子之间的尊卑关系是整个封建秩序的一个基础部分,“父为子纲”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这就决定了它们最通常的表现形式只能是由等级差别而导致的感情对立。

  封建专制统治吞噬了无数的“父与子”,然而在《背影》里,一种全新的父子关系出现了。作者所处的新旧交替的痛苦的时代,自然造成许多父子之间的冲突、决裂甚至毁灭的悲剧,然而新时代的气息使旧父子关系趋于解冻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新时代的气息,大而言之,是五四精神的弘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崩溃;小而言之,是家道的衰落,父亲的官场失意。……“天变则道亦变”,依附于旧秩序的旧伦理道德开始松动、瓦解甚至崩溃,再也无力禁锢这位父亲从感情到行动向儿子靠拢了。……这一变化虽然属于他个人,但一种被封建统治冰封了千百年的父子真情却在这时得见天日。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过程中,难道不是映出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变迁吗?

  正是在这一点上,《背影》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冰水退潮时,人与人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能占有并表露属于自己的感情。这也就是《背影》中父子关系所蕴藏着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其思想意义。

  4、 对《背影》的评析:

  ①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他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

  ②《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背影》之所以能如此扣动人们的心弦,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③叶圣陶:“现代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④叶圣陶:

  这一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着它。现在我们选读它的中部。删去的头和尾,分量大约抵全篇的三分之一。

  一篇文章印在书上,随处加上点句符号。我们依着点句符号读下去,那里该一小顿,那里该一大顿,都不会弄错。但是语句中间并没有什么符号。我们就得用我们的心思,给它加上无形的符号,把它划分清楚。譬如看见“父亲要到南京谋事”,就划分成“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看见“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就划分成“我-也-要-回-北京-念书”。这一番工夫要做得完全不错,先得把生字、难语逐一弄明白。譬如,“句”字同“留”字,“踌”字同“躇”字,“蹒”字同“跚”字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一股脑儿”是不是“一股的脑子”的意思呢?这等问题不解决,语句就划分不来。解决这等问题有三条途径:㈠凭自己的经验。㈡。㈢请问别人。

  语句划分清楚了,自然就能够辨明那几个是最主要的词儿。例如读到“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儿只是“叫-茶房-去”,读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儿只是“我-铺-座位”。这样的时候,读一篇文章就不致有弄不明白和误会意思的弊病了。

  这篇文章里,生字、难语似乎很少,在程度好一点的少年看来,也许可以说没有。我们姑且认定,读者对于这篇文章完全能够把语句划分,辨得出各句里的最主要的词儿来了。现在就给读者谈谈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段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四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

  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只因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记载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去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辨别得出。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如不看清楚,凭什么来叙述呢?既然看清楚了,还得选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这才能使读者读了之后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这篇里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很繁复。作者所选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在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以外,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惟有附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光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上面的“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就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当儿,就说自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叮嘱车上茶房的当儿,就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见到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妥地照顾着。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那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的心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

  5、 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

  ①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作者着力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得细腻、真实、深刻。……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艺术技巧极为高超。……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三个感受是,文章的语言朴素、简练。p.219-222

  ②《背影》写于1927年,记写了回忆中的父亲的背影。那是1917年的事情:祖母去世,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1916年暑假,朱自清考上了北京大学,那年他19岁。《背影》中记叙的事情,是发生在作者二十岁的冬天。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敬酒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p.220)

  ③要说父亲的背影,那是司空见惯的;但这次要写的,却不是平时常见的,而是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p.221)

  6、 《背影》:

  开端

  对“背影”的描写

  我的心情

  主旨

  构思

  语言

  何以感人?

  一、 为什么要研究它?

  1、 它的典型性

  父子真情的永恒与父子关系的变化

  2、 目前的教学效果不彰。

  二、 怎样研究它?

  1、 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和研究

  为什么要对文本本身作这样的研究?

  如何看待解读问题?

  2、 将它作为教材

  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

【朱自清背影的研究】相关文章:

1.《背影》朱自清

2.朱自清背影

3.背影朱自清

4.朱自清 背影

5.背影 朱自清

6.朱自清背影全文

7.朱自清背影仿写600

8.朱自清《背影》教案

9.朱自清背影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