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创作(2)

时间:2021-08-31

  二、中期:以朴实的笔触抒写心声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当他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时,散文风格也有所转变。于是,他的散文最以绵密、醇厚的情致感人,并注重缜密、自然的构思,文字由优美、典雅转向质朴、清峻,而富于口语味。

  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一改往日的借景抒情,走上了追忆之路。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

  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一心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用他的笔倾诉人间朴实的亲情、友情。朱自清这一时期文字风格虽各有所殊,但皆源于作者的真切见闻与独到感受。在“五四”以后众多流派的散文中,从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奠定了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三、后期:黑暗中的激进呼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待,有意的仿效鲁迅,写了许多杂文。朱自清改写杂文,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谈话风”。这时期的文章,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创作对象的转移,使朱自清后期的散文,一改往日的清新、朴实,也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个人忧郁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时期的朱自清思想成熟,已经成长为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朱自清后期散文创作,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

  总之,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在艺术上影响更大的则是他早期一些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散文,其文字风格不一,而均注重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的模范,在当时起到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则要算上他中期的散文的突出成就。在思想性方面,他后期散文则更成功,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乏揭露黑暗现实之作,或抨击黑暗当局的罪恶,或表现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的真诚同情,显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善良品质。朱自清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