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威尼斯》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威尼斯》是朱自清的一篇游记。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威尼斯》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威尼斯》读后感

  读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古城的美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掩上书,一个名词却忽然跳了出来:“东方威尼斯,"不禁哑然。

  “东方威尼斯”何许地也?就我所知,仿佛是用来称呼苏州的苏州有水,有园林,有历史,似乎和这称号很配了。可是仔细一想,威尼斯的水多干净呀,苏州的水现在能比吗?威尼斯的古迹保留得多好,可苏州呢?除几个园林外,古巷子是一条接一条地拆呀。戴着这顶帽子而两相对比,整个给自己脸上抹黑。于是悄悄的,好像现在多有人把浙江周庄称为“东方威尼斯”了。称呼的人得意了:周庄环保不错,老房子也没拆,这顶帽子大约可以戴稳了吧?可戴帽子的人却不想一想,威尼斯何许地位也?是地中海商业的心脏,论文化则有丁托莱托、提香、卡奴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有拜伦的英雄,有柔媚的夜曲,这些无论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还是文化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的名字,周庄能比吗?这顶帽子大得过分,戴在头上怎么看怎么像偷来的。

  我们还有过“东方巴黎”、“东方纽约”等等等等。就连观音菩萨也一度被好事者称为“东方维纳斯”。这真是岂有此理!维纳斯,也就是希腊人的阿佛洛狄特,生于海水泡沫,专习爱与美,整天没事做,就知道背着丈夫偷情,和天上人间的美男子瞎闹。这种“荡妇”能跟咱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相比吗?

  说到底,安上“东方”两个字就有一种默认了低人一等的味道,且预先摆出了一付无赖嘴脸:怎么样?不像?听好了,我这可是“东方”的!

  这类称号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甚嚣尘上,风行一时,现在不太多见了。大约是长袍而礼帽的先生们也觉得这顶帽子不大合适了,只是走出衣帽铺换了一身打扮的时候,竟鹤鳖而纶巾的少,西服而礼帽的多了。

  要知道,中国人穿西装十个有九个难看。要么不知道怎么穿,要么穿上不合体,要么气质就不对,还是像偷来的,现在这顶帽子,大约是因为有衣服相配,底气足了一些吧,不再号为 “东方的”而高举名牌:“中国的。”

  我们有“中国的硅谷”中关村。这样的口号提出来,总还算是一个有志气的目标吧。可我就不懂了,干嘛非得是“硅谷”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呢?人家“硅谷”十了多少年了,你再学人家就无论如何谈不上超越,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了。说到底还是信心不足。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呢?比尔・盖茨来中国,IT业的老总们一窝蜂地南下给他捧场,值得吗?格局狭小,胸襟狭窄,目光局促,就算能说出几句“豪言壮语”,还是像硬着头皮,打肿了脸充胖子。

  从威尼斯开始,谈了这么多。其实我无非是想说,苏州也好,周庄也好,中关村也好,站稳了脚跟自己要做好。当全世界瞩目不能不看你时,那些来自西方的帽子,就可以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