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