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望月怀远》解读(2)

时间:2021-08-31

  “起相思”并非“产生思念”,而是“从床上起来,然后思念某人”。为什么要从床上起来呢?因为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因为一直心绪不平,怨念横生。夜幕降临,本来躺在床上打算睡觉的,可是见到明亮的月光射进屋来,想到别人家都像月亮一样团圆了,自己与远在异地的某人虽然都能见到这个月亮,却不能相见,这就有了怨念。怨念整夜不能平复,没法入睡了,干脆起来不睡了。起来之后呢,怨念就转成了思念。

  “竟夕”是整夜的意思。无论把“起”解释成“产生”还是“起床”,它都是一个瞬间动词,这个动作是不能持续的,不可能一“起”就是一整夜。所以,这个“竟夕”,是承接上句,说的是“怨”的延续时间。这两句大概应该这么解释:在这月色撩人的漫长夜晚,有情人心怀怨念,整夜不能入眠,于是从床上坐起,(点燃了蜡烛)深深地思念对方。

  “还寝”的意思是从室外回到屋里,重新上床睡觉。

  “佳期”,在我看来,解释成“好日子”不如解释成“美好的约定”。后世秦观写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佳期”倒是可以解释成“好日子”。“期”既有“日期”的意思,也有“约定时间”的意思,后者如:“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其实,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第二个“期”也可以解释成“约定”。

  张九龄此时在荆州,家人想必在长安。按唐朝习惯,任期三年之内,不能带家眷赴任。所以张九龄与家人的离别不会超过三年,他很可能在离家之时就告诉家人:等着我啊,三年之后我就回家跟你团聚了,那时我会好好照顾你。

  梦是不能定制的,“还寝梦佳期”只是一个心愿:我重新上床睡觉,希望能在睡梦中实现那个美好的约定。

  我个人对本诗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特别有感触。我觉得这首诗里面,时间和空间有纵深,有层次,有变换,它让我想到电影《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

  空间上: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开篇,“海上”,“明月”。但作者还嫌不够大,马上给出了最大的尺度——天涯。这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尺度还要大。但是《望月怀远》不是一味地追求广袤弘大。它还有更细小的尺度。“竟夕起相思”,范围只有一张床大小。“灭烛怜光满”,这又延伸到整个房间。“披衣觉露滋”,从室内走到室外,借助月光,能够大致看清四下的景致。“不堪盈手赠”,注意力集中到手掌之中。然后又“还寝”,回到室内,回到床上。这些都是实际的空间。“梦佳期”,这就进入虚拟的空间了。由实入虚,回味无穷。

  时间上:有瞬间的“此时”,有漫长的“遥夜”和“竟夕”。可是,海上生明月这个瞬间可以成永恒的画卷,而因为有“佳期”在心,思念的长夜必将成为一个短暂的篇章。本诗涉及的时间维度上,既有现在,也有过去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