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张九龄朗读(2)

时间:2021-08-31

【说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④。

  运命唯所遇⑤,循环不可寻⑥。

  徒言树桃李⑦,此木岂无阴⑧。

【注释】

  ① 岂伊,岂唯。

  ② 岁寒,《论语·子罕》,记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往往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前首中的草木之心,也即这里岁寒心之意。

  ③ 荐,进献。嘉客,佳宾。

  ④ 奈何句,喻阻力多重,使抱负无从直达。

  ⑤ 运命句,意谓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

  ⑥ 循环句,感慨之余,唯有看做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其中道理实没法追究。作者本来位至宰相,也得到玄宗的信任,很想在政治上发挥抱负,后因李林甫谗陷而遭排挤。两句当是隐指这段经历。⑦ 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当是用此典。⑧ 此木句,意谓橘树难道不会成阴。阴,同“荫”。

【说明】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颂》自喻其志。荆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国楚之郢都。橘产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别。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