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首句就以气势磅礴的大手笔入题,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描写,把那种淡淡的哀愁描写出来,不仅让人浮想起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水波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卷起层层白色的浪花,这一切又恰恰在柔和的月光之下。所见,黑夜漫漫,明月皎皎;所听,水声依依,波涛阵阵;所闻,海水清新;所觉,月光脉脉,海风湿润。好一派广阔的天地,好一个巨大的空间。独处于如此广阔的空间,谁不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这黑夜的力量委实太巨大了,它笼罩了一切,任何尘世间的一切实在太渺小了。它笼罩天地,笼罩着作者一颗曾经豪情万丈,曾经伟大,曾经不甘平凡的心。海水与明月,一动一静两相对比,不断转换。也许玄宗后期的时局也恰恰如黑夜一样沉沉的笼罩着大地,那水中的一轮随波逐流的明月的残影也如同作者漂泊孤独的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似。头顶的明月如同作者的理想,望之若见,追之却总不可得。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许总有一种横亘着天地的距离,总有一段遥不可及的差距,恰恰如同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的差别。理想虽然高远,而自己却在尘世之中随波不定,一种在广阔的空间中的渺小感油然而生,那是在为开元盛世立下汗马功劳后被贬官的不甘,是呐喊、亢奋之后的一种凄凉,是独自的徘徊,是灵魂的独舞。这是常人体会不到的。
也许遥远的远方实在太遥不可及了,伟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想法。诗人把同样孤独的烛光吹灭,把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叫自己独自陷入黑夜之中,我觉得此时的想法也许是最敏锐、最纯洁、最高尚的。月光照进房间。洒满整个天地,银白色的月光之下,竟然觉得有些寒意,那不仅仅是身体的寒意,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与无奈所带来的寒意。灭烛怜光满中的怜字用得好,诗人的灵魂毕竟是纯洁的,因此对这纯洁的月光也有了怜惜之意。是啊,月光照着风流得意的达官显贵,也照着穷苦困顿的平民百姓,它何曾有偏见呢?此一句又与开头相呼应,没有海上升明月,何来灭烛怜光满?没有灭烛怜光满,天涯共此时也就未显得奇妙了。觉露滋而披衣,又与竟夕遥相呼应,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