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人生,在旧上海的前半生是人们熟悉的,在美国的后半生是人们陌生的。2013年3月,92岁的夏志清先生在台湾出版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让张爱玲在美国的境况,有了清晰一些的面貌。
2008年庄信正出版《张爱玲来信笺注》公布84封信,2012年苏伟贞出版《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公布十余封信,《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收录135封信,其中32封首次面世。
张爱玲到美国后,从上世纪60年代起和夏志清通信。从1997年4月至2002年7月,台湾《联合文学》曾断断续续刊载过这些信件,每封信后都有夏志清的按语说明。
1
谋生的刀子悬在头上
作为“登高一呼”,给予张爱玲文坛重要地位的夏志清,他和张爱玲的通信,意义也非同寻常。
这些信件最终结集,和夏志清2009年生了一场大病有关。“当时,他就说,我哥哥的信放在哪,张爱玲的信放在哪,好像在跟我交代后事。”夏志清夫人王洞对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其实,我想就是他年纪大了,应该出这么一本书。”
夏志清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最新披露的32封信无法亲自编写按语,都由王洞代为完成,夏志清审核认可后发表。王洞虽称“我这个人对文学没有兴趣”,但还是花了很大精力完成按语的编撰。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孤身一人,以难民身份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到美国,抵达纽约时近午夜。这一年,香港聚集了好多上海人,夏志清正在写《中国现代小说史》。
人们后来知道,张爱玲抵美后先住在叫“救世军”的女子宿舍。1956年3月,她申请到由一位作曲家的遗孀创立、给艺术家提供半年居住以安心创作的文艺营。36岁的张爱玲在此认识了66岁的赖雅,半年后,在纽约结婚。婚后张爱玲打掉了孩子。
1967年4月,张爱玲给夏志清去信说要离开俄亥俄州去纽约住两个月,夏志清邀请张爱玲在纽约相聚。1967年5月14日,张爱玲给夏志清去信说眼睛出血看医生,“天天从下午忙到天亮,虽然想听唱片,也想到府上见你太太,只好都搁下来。”
夏志清看了很难过,总觉得她是为了赶稿,伤了眼睛。不该嫁给又老又穷的赖雅。为了生活,去翻译,去教书,去做研究。浪费了她的才华。
张爱玲是在上海滩“成名要趁早”的热门作家,非要到美国受罪,“张迷”们看着心痛不解。1964年10月16日,她给夏志清的信里提到过1957年遭遇过的一次退稿。
有封退稿信对《粉泪》(Pink Tears,即《怨女》)的评价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我们曾经出过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肮脏)。我倒觉得好奇,如果这小说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评家怎么说。”
张爱玲英文优秀,拦在她和美国读者之间的是文化上的不认同。她拒绝异域风情式的写作,无法在美国用笔谋生,谋生的刀子却悬在头上。
2
工作上屡屡受挫
张爱玲没有大学文凭,写作无法维持生计时,她就开始编写电影剧本、翻译作品,也被派去做些指定题目的中国研究。她先后在几所大学任职,不善交际也不善做研究,都以离职收场。
夏志清在编号为“25”的信按语里说:“我想张爱玲真的因为并无固定收入才去编写电影剧本,也去翻译、节译才华远不如她的中美当代作家。因之对此项hack work有时感到十分厌恶。”
赖雅生病花光了二人的积蓄后,张爱玲为糊口进入迈阿密大学当驻校作家。因为夏志清推荐,张爱玲1967年9月抵达麻州剑桥市在赖氏女子学院设立的研究所工作。赖雅10月即离世,张爱玲开始独居生活直到终老。
在赖氏女子学院,张爱玲的工作是翻译《海上花列传》、研究《红楼梦》。这也是兴趣所在,到底心情好些。但张爱玲数次在信中提到自己和周围同事并不融洽,“我又不太会做人,接触虽少, 已经是非很多”。
1969年,张爱玲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71年和陈世骧有矛盾而丢掉工作,这被夏志清称为“在美国奋斗十六年遭受的最大打击”。
张爱玲在1971年7月10日的信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和陈世骧的对话,陈世骧认为她的研究文章经修改后仍看不懂。张爱玲笑说:“加上提纲、结论,一句话说八遍还不懂,我简直不能相信。”陈世骧从这句话开始生气,此后沟通无果,坚持解雇张爱玲。
夏志清在按语中说,一是张爱玲平时不上班“早已遭人非议”,二是张爱玲在研究任务上和陈世骧沟通不善。夏志清说:“消息传遍美国,对她极为不利,好像大作家连一篇普通学术报告都不会写。”
1971年秋,张爱玲搬到洛杉矶,之后整整三年都没有固定收入,幸而旧作大量发表而有稿酬。1974年6月9日,她在给夏志清的信中说自己“投稿都是为了实际的打算”,即要赚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