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爱玲《心经》

时间:2021-08-31

  上世纪40年代初,在日伪沦陷区的上海,忽然崛起了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了当时寂寞的文坛。她的文笔犀利华丽,可她的作品无论风格还是内容都与当时的抗日大时代格格不入。“五四”以来,大多数作家都在写英雄、写革命、写悲壮,在当时著名的许多左翼作家的关怀下,张爱玲依然固执地写凡人、写世俗、写男女情事。

  象一个奇迹,张爱玲迅速以她华丽的文采和犀利的笔锋征服了许许多多读者,圆熟的技巧让人击节赞叹,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中国。解放后,张爱玲逐渐沉寂,四十年代的光环好像昙花一现。直到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玲热”,到1995年张爱玲逝世,张爱玲的作品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一时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研究热闹非凡,蔚然成风,且至今不衰。

  刚开始,对张爱玲的作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张爱玲的所有作品都被众人反复研究过了,包括原先不大受重视的那些散文小说,比如《心经》。

  《心经》最早发表于1943年8月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上,时年23岁的张爱玲奇装眩人、才气放恣,跋扈地自恋着。次年她呼喊着“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地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传奇》,《心经》亦收入其中。

  张爱玲的笔触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这一为人所公认的特点在《心经》中亦表现得淋漓尽致。《心经》是个怎样的故事?简而言之,一个年轻女孩和她的父亲相爱的故事。很显然,这个故事注定了是悲剧。在张爱玲的笔下,这荒谬的爱情缓缓地在读者眼前上演,天真而偏执的少女小寒肆意地勾引她的父亲,慢慢地离间及至扼杀她父母之间的爱情,最后,她的父亲许峰仪借着小寒的同学绫卿逃开了这段畸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