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倾城之恋(2)

时间:2021-08-31

  三、苍凉的风格

  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故事,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淡漠的一种基调。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苍凉的情绪。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张爱玲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从“悲壮”转换到“苍凉”, “悲壮”与“苍凉”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相异处,相通证明张爱玲确实具有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曾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3]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个荒凉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整个创作渗透着悲凉的阴气。

  因而在这部小说中,始终笼罩着这样的基调苍凉。而且她往往以繁华的都市和大家族为背景,透过这些传奇的繁华的背景?我们总能感受到她心中隐隐的悲哀和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苍凉。

  四、 张爱玲式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似乎拥有着太多的坎坷,男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不只是代表着他们自己,推来攘去的,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爱情下的无奈,浪漫中的凄凉,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已经不再是才子佳人的童话,仅存的浪漫全化成了凋零的花骨朵,风一吹便是四处散去,像及了张爱玲那种隐藏于文字之下的苍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许刺骨的寒冷。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4]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家。

上一篇:张爱玲散文集 下一篇:有关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