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5年5月25日,美国的国殇日。纽约曼哈顿的街头飘着一丝怀念的气息。在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的纪念馆,等候参观的人排成了长龙。向东南方向步行十来分钟,是一条名为派街的小路。走进这条幽深的窄街,《环球人物》记者拜访的是一段大多数美国人没有意识到的历史。多年前,一个瘦而高的身影,曾在这些窄街小巷里穿行。她就是张爱玲。最初,她在大西洋畔的纽约落脚,多年漂泊,最终到了太平洋畔的洛杉矶,于1995年挥别尘世,至今二十载矣。
张爱玲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从不寂寞,却很孤独。20年过去,似乎该到了彻底告别的时候——但想放下时,关于她的碎片会变得清晰,想怀念时,却也说不清在怀念什么。她的才华,她的聪颖,她对世事人情的透彻领悟,她不屑于世故的特立独行,甚至她落寞的晚年,都会牵动着我们心底那一点柔软的东西。
纽约派街27号,曾是张爱玲的住所。现在离27号最近的是一栋写着招租字样的商业楼。而应该是27号的地方,一侧是空空荡荡的广场,另一侧是摩根大通银行的办公楼。
乘车往北,到曼哈顿的上西城,在中央公园西面的百老汇与71街交汇处,应该有一个酒店。1967年4月到5月,张爱玲到纽约小住治病,在写给好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的信件里,特意写下这个酒店地址,房间号是730。但酒店如今已是杳无踪迹。路口倒是有几栋古旧的楼,不知道哪一栋门外曾经停驻过张爱玲的身影。
这样的寻找,大概注定是困难的。张爱玲,这个出生在贵族大家庭中的女子,在华丽的前半生努力想求一个家而不得,后半生则飘泊异域,离群索居,刻意把生活过得简单。20年前,她的骨灰已经按她的心愿撒入了太平洋。她没有留下供人凭吊的痕迹,哪怕是一墓一碑。她去世时,房间里放着一部《红楼梦》,“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书中这一句,她必定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