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分析(8)

时间:2021-08-31

3. 自身性格悲剧者

  张爱玲小说里,有一部分女性的悲剧命运主要是自身性格缺陷或者软弱而造成的。她们以社会期待的角色来要求和塑造自己,时代造就了她们的软弱性格,封建家庭制度让她们习惯了男权社会的压迫。最典型的有《半生缘》中的曼桢等女性。

  《半生缘》里的曼桢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她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但性格的过分软弱让她无原的则迁就他人,并一次次被别人利用。当她在姐姐和母亲的谋划下被姐夫强暴,张爱玲写道:“她实在恨极了,刷的一声打了曼璐一个耳刮子。这一下打得不轻,连曼桢自己也觉得震动而且眩晕。她怔住了,曼璐也怔住了。……曼桢见了,也不知怎么的,倒又想起她从前的好处来,过去这许多年来受着她的帮助,从来也没跟她说过感激的话。” “曼桢不再做声了,只任曼璐发泄那压抑多年的心声,……对姐姐开始感恩、歉疚,甚至想到她曾经为了维护姐姐而和世钧激烈地吵嘴,但是现在她居然打了曼璐。她开始晕眩起来,矛盾起来。”[4]359由此可见,面对家人的背叛,曼桢也曾反抗过,她怨恨曼璐毁了她的幸福,可善良心和软弱的性格压制了她的反抗,在心理矛盾冲突中,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默默承受。张爱玲借曼桢揭露了女性在动荡的现实和时代的没落中,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最多时候还是以沉默来抵触这种家长制社会,无法逃脱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的作品里没有塑造英雄,记述的是平凡苍凉却引人思考的人生。她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陈旧、丑陋和野蛮的方面,审视女性的不幸命运和人性弱点。通过以上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张爱玲对女性命运、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她的小说里没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事”的沉痛,也没有巴金“吾与汝偕亡”的愤怒,更多的是对人物悲剧“同情的了解”。对张爱玲来说,认识普通人的悲剧人生,就是对社会的深刻剖析。

  虽然,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上的主基调是悲观的、消极的、不完美的,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正是她那特殊时代的缩影。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她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可以感悟到她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可以品味到荒凉华美的文学风格。张爱玲的作品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参考文献】

  [1]胡兰成. 评张爱玲[J].杂志.1944,2(13).

  [2]李雪英.张爱玲女性形象浅析[J].大众科学.2007,(15).

  [3]饶岚子.黄仲年.张爱玲小说艺术论[M],1987.

  [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5]仝彦芳.洋场才女张爱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夏志清.论张爱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7]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8]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解读张爱玲[M].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9]李雪英.张爱玲女性形象浅析[J].大众科学.2007,(15).

  [10]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