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用于形容张爱玲的文章,她的文章中总是透露着一种苍凉的意味,但苍凉并不是悲壮。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盛名之下,必有疲惫。

  年轻的时候,会觉得人生漫长无力。总要追寻点什么,才觉得岁月有所附丽。张爱玲所热爱的,从来不是如水平静的庸常生活,从来不是悠然世外的桃源岁月,从来不是男耕女织的俗世烟火。她要的是平凡的路上有传奇,传奇的人生里有安逸。但她不知,有时候,会累。

  在上海滩的迅速蹿红给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张爱玲是一个有心经营却不擅经营自己写作事业的女子。除了应对大小杂志社络绎不绝的约稿,她也开始参加上海文坛的社交活动。事事皆在于人,哪怕她那么不热衷于人际关系的周旋,但也得去做。

  她先后结识了《紫罗兰》的周瘦鹃,《万象》的柯灵,还有《天地》的苏青。彼时,张爱玲与苏青可谓是上海文坛的两生花,一个冷艳之中有热烈,一个清寂之中有淳厚。苏青这个人,是女子的身体里藏蕴着一种男人的爽利和果决。

  那时候的上海,女作家大放异彩。除了最当红的张爱玲和苏青,还有潘柳黛、关露,她们被称为“上海滩四大才女”。自古便有“文人相轻,武人相重”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女作家也大多自恋甚深,张爱玲也不例外。在另外三人中,张爱玲唯与苏青算是熟识,也曾与潘柳黛有过来往。

  苏青,原名冯和仪,浙江宁波人,年长张爱玲四岁。她十九岁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一年之后便结婚退学,来到上海。1943年4月,苏青在《风雨谈》杂志上连载《结婚十年》,出版之后风靡上海滩。后来,得陈公博提携,苏青做了上海市政府专员。不久,她深感疲惫,无力周旋官僚机构的种种复杂关系,果断辞职。

  1943年10月,苏青在陈公博和周佛海之妻杨淑慧的资助下,独挑大梁,创立天地出版社,也一并推出《天地》杂志。当时,张爱玲在上海滩与之齐名,甚至风头更胜。有张爱玲的杂志,总会大卖。苏青也慕名约稿。正是因为苏青和《天地》杂志的缘故,张爱玲后来结识了令她花开花又败的胡兰成。

  与此同时,上海最具实力的月刊《杂志》也向张爱玲抛出了橄榄枝。这本月刊之所以有着其他杂志无法相较的实力,是因为它有一个复杂的政治背景。它附属于新中国报报社,有日本势力作后台。而新中国报报社的社长袁殊、主编鲁风又是中国地下党情报人员。

  张爱玲不问政治。她给自己的定位便是一个以写作谋生的人,在意的就只有写作这件事。月刊《杂志》的背景想必张爱玲也是知道的,政治于她而言,犹如浮沫,她并不介意。之后,张爱玲最经典的作品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是在《杂志》上首次发表。

  1944年8月,《杂志》出版社力捧张爱玲,为她出版了她写作生涯中的第一本书:《传奇》。这是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囊括她几乎所有的名作:《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轻的时候》《花凋》和《封锁》共十篇作品。

  书名取作《传奇》,也自有它的寓意。张爱玲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句话,一语成谶,也成了她这一生一世最精妙的注脚。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更是赞誉其中的《金锁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在《传奇》出版之后,《杂志》出版社还为张爱玲组织了关于这本书的座谈会,邀请了不少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与会者,大多对《传奇》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在媒体行业尚不发达的那个年代,这场座谈会对张爱玲的知名度提升大有裨益。

  一个月后,《传奇》数度加印之后仍然脱销,一时间洛阳纸贵,《杂志》出版社便趁热打铁推出了《传奇》的再版。1946年11月,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又推出了《传奇》的增订版。彼时,张爱玲是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女作家。 读者与同行们对张爱玲的关注,除了她的作品本身,还漫漶到她的私人生活,衣食住行甚至男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