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3)

时间:2021-08-31

  教学片断四:

  师:播放桃花潭的画面。

  生: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的集直观性、情感性于一体,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来到桃花潭,和李白一起荡船于其中。

  评析:

  《新课标》对低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点经验,但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 本案例设计时把重点落在读通、读顺、读熟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看图、想像、猜测、表演了解诗的意思,体会汪伦和李白的深厚友情。

  那么,本堂课是怎样让古诗教学情趣盎然呢?如何做到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调动内在的情感因素,充满兴趣地朗读,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听听、演演、评评,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上出新意,让古诗教学变得“有情、有趣、有味、有景”呢?

  一、诵读,让古诗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诵读,不仅是将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的朗读活动,更是一种美的创造。

  如教学片断一中,虽然学生已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知道了 “深千尺”“不及”的意思,但我还是反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在帮助学生获得课文中的诸多信息,又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了古诗的语言之美,在优美和谐的韵律体验了古诗的声韵之美,在喜怒哀乐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在知、情、意的融合中产生意蕴之美。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还感悟了这首诗意境。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