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故事(3)

时间:2021-08-31

  曾巩的故事篇三

  在江西南丰县县城之南,盱江东岸,错落有致地散布着几座山丘。在正对着县城南门的山丘上,有个背山面水的天然岩洞:岩洞宽4米,深3至5米不等,高近3米;岩洞四壁光洁,干燥清爽;岩洞内有石桌、石凳;岩洞前有一石台,建有风雨亭一座;洞旁石墙上镌刻有“书岩”二字;岩洞左下方有一泓清池,刻有“墨池”的石碑立于池畔。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青年时期的读书处――读书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伯父、父亲均擅长诗文。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曾巩从小便“生而警敏”,读书更是过目不忘。12岁时,他“语已惊人”,连欧阳修都赞赏不已。成年后,曾巩出游四方,访名师,交良友,博学众家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温醇典重的文风,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作家之一。后来,曾巩奉父命回家完婚。成家后,他一边耕种,一边潜心研读,同时指导弟弟曾布、曾牟等勤学苦读。为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曾巩在县城南山腰觅得一个天然岩洞,不久便在此洞内摆案搭榻,与诸弟长年在此习文读书,于是乡人都把曾氏兄弟读书的岩洞称为“读书岩”。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与弟弟曾布、曾牟同中进士,名惊天下,“读书岩”因此而名声远扬。

  读书岩风景秀丽壮观。山岩松柏常青,修竹婀娜,树掩亭洞,红绿相间;读书岩下,盱水东流,白沙碧水,倒映如画;远望军峰山高耸入云,茶园橘海相间;近看九曲回廊,树影婆娑,石径通幽。曾巩曾在诗中动情地写道:喜有山围郭,仍怜水满津。清华闲耳目,潇洒长精神。秀色秋来重,寒声雨后新。宿云当户牖,流月过松筠。北圃分殊境,西湖断俗尘。

  由于曾巩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故政绩显著,再加上他又是名垂青史的一代大家。读书岩因此引来了无数的文人骚客怀古抚今,朝拜参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瞻仰读书岩后,手书“书岩”、“听月”、“墨池”等字,并镌刻于读书岩、洗砚池的石墙上(可惜文革时被毁,现存的“书岩”、“墨池”等字是据后人的摹本重刻)。陆九渊、汤显祖等名家亦纷沓而来,为读书岩留下了“亭上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半墙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勋名”等佳句。

  为了使后人更好地瞻仰先贤遗迹,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建昌府训导汪伦扩建读书岩,修读书岩亭,建曾文定公祠(南宋理宗帝追谥曾巩为“文定”,后人就尊称曾巩为曾文定公),以及思贤堂、瓣香亭等,基本上形成了读书岩今天的格局。

  在明后的几百年间,读书岩曾六度兴废,到解放时已衰微破败。建国后,读书岩被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省政府将读书岩修葺一新,

  千年名胜在人民手中焕发新彩。1963年,田汉、十世班禅大师等到南丰视察工作时,参观了读书岩。田汉同志即兴赋诗一首:

  风雨来寻子固家,插秧农夫劲弥加。

  虽然未饫黄金橘,看遍南丰县里花。

  不料“文革”浩劫,读书岩的亭祠堂阁均被捣毁,山上的大部分松柏被伐,甚至有人想用炸药炸掉读书岩洞,幸被附近村民的极力保护,才使得“读书岩”免遭劫难。

  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1983年,南丰县人民政府又重修读书岩,不仅恢复了“读书岩亭”、“曾文定公祠”等旧制,还新辟了博物馆、“仰风厅”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欣然为“读书岩”题名。重修的“思贤堂”内,设有曾巩生平事迹展、曾巩手稿(或复印件)展,曾氏家族遗物展,以及田汉、萧涤非、舒同等当代名流的诗词书画作品等,形成了以读书岩为中心的曾巩纪念馆。1985年,曾巩纪念馆被定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后,来读书岩考察、参观的学者、游客更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