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仓》阅读答案

时间:2021-08-31

  《议仓》是曾巩的一篇文章。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议仓

  曾巩

  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为之本而两汉隋唐为之末。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得其便,两汉隋唐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失其利也。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论,在乎当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

  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各于其社 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设其官守,严其戒令。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 无转沟殒壑之苦。其在隋则长孙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文帝从长孙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之治焉。及太宗从戴胄之 言,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 者,其义仓之谓乎?

  国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敝滥之源不为不究也。然此岁以来,急于边 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谓义仓 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 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诚能复隋唐之法 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兹有年矣 兹:现在

  B.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 中:中意

  C.则恤灾弭患 弭:消除

  D.以为征取之术 术:手段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道以振乏为本 则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于常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实废矣 木遭之而叶脱

  D.其义仓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建立义仓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议论有关义仓的问题,其旨在于抨击时弊。

  B.建义仓本为农民丰年储存粮食,荒年用以救灾,是利国利民的善举。但到宋时,贪官利用义仓制度向百姓聚敛,“义仓”已名存实亡。

  C.作者在文中无情地抨击了宋代官吏借“义仓”之名,行盘剥农民、谀上肥私之实,致使义仓不仅名存实亡,而且成了农民的一大祸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对待义仓,义仓今昔的实质性变化,两两对照,一一剖析,脉络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敛 之 臣 贪 残 之 吏 剥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窃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为当 今 敛 民 之 调者 累 累 皆 是 则 义 仓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