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曾巩散文艺术(2)

时间:2021-08-31

  二

  近代著名的古文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提到欧阳修的文章时曾说“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这句话虽然说的是欧阳修,但对于在宋时文名与欧阳修并举,风格也和欧阳修相近的曾巩来说,用“百读不厌”形容其散文,也不为过。但曾氏之文无论叙事还是议论皆冲和平淡,那么他怎样以冲和平淡之语使人“百读不厌”呢?这是由于吴德旋所说的“古人文章,似不经意;而未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淡”的缘故,即在于曾巩所擅长的能将头绪纷繁之事整理得井然有序的条理之法。归结一下,曾氏所惯用的条理之法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彩线穿珠法。所谓彩线穿珠法,就是通过一条主要线索把相关之事一件件地串联起来而使文章条理化的方法。像《齐州北水门记》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文中先写了济南多泉水的现状和“若岁水溢,流潦暴集”的水患,而后提到了“视水之高下而纵闭之”的水门的建立及其所带来的“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虞,劳费以熄”的好处,最终记下了水门建立所花费的时间、监役之人和作记的缘由。可以说此文正是由于作者以“水门”为主要线索,将诸事一以贯之,才既面面俱到又井然有序。还有《越州赵公救灾记》也是如此,作者在文中以“救灾”为主要线索,贯穿了“救人之饥”、“救人之病”和赵公在救灾之时的表现等诸事,才使得这篇文章杂而不乱,细密周详。

  其次是层层剥茧法。所谓层层剥茧法,就是一步步由远及近而谈,最终揭示文章主旨的条理方法。如《仙都观三门记》,作者在文首并没有提及仙都观之三门,而是独出机杼,先谈及了古时关于门的制度:门之作,取备豫而已。然天子、诸侯、大夫各有制度,加于度则讥之,见于《易》、《礼记》、《春秋》。在这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才提到了建昌郡南城县麻姑山的仙都观及仙都观之得名和其周围土地所具有的“其获之多,与他壤倍,水旱所不能灾”的特殊优势;继而才点到凌观主因之而重修道观之三门,以此最终引出主旨:仙都观三门之建立应遵循《礼记》、《春秋》之义。由此可见,全文之势如层层剥茧,最终主旨得以揭示。还有《寄欧阳舍人书》等文章皆采取这种条理之法。

  曾巩的条理之法还有渐行渐远法,所谓渐行渐远法就是由近及远,任意而谈,最终引出文之主旨的条理方法。像《菜园院佛殿记》即是如此,此文开篇记述了菜园僧可栖不辞劳苦,以十年之力在原本“草木生之,牛羊践之”的废地上建起了寺院及佛殿;继而作者悟出佛教之所以大行于世,就在于佛教徒之“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到此,作者又笔锋一荡,由佛教转到了“圣人之道”,提及世儒“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以至“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最后点明主旨:“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以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此文可谓环环相扣,渐行渐远。还有《墨池记》也是如此,文中所记不过是传说中的墨池,但作者却从墨池谈到“学书”,再从“学书”谈到“深造道德”,可谓是渐行渐远之文。

  正是由于这多种多样的条理之法,才使得冲和平淡之曾文百读不厌。

  综上,通过探讨曾文“古雅”风格的形成及惯用的条理之法,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特有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徐柏容.辞约旨达衔华佩实[J].散文,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