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9)

时间:2021-08-3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80年后,伦敦,康河。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板书课题。

二、知人知世

  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

  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

  1、检测读、评价读

  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

  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

  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四、美之再探究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我们共同来探讨诗人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序号 图画(标题) 意象 手法 情感

  各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一小节进行赏析,探究本诗美及产生美的原因?

  1小组交流

  2交流反馈

  3归律总结

五、巩固训练:背诵本诗。

六、课后作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个对生活、对人生完全诗意的信仰的刚刚站立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最后再次诵读诗的首尾两节,聆听诗人内心的绝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集锦15篇)】相关文章:

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4.再别康桥的教师教学设计

5.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6.再别康桥课文教学设计

7.再别康桥精品教学设计

8.《再别康桥》 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