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1-08-31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作韵律图,依照韵律图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获得审美感受。

  3、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创设的情境,体会其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出韵律、情境、感情的三步美读,进行审美体验,进而理解全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2、在美读中把握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境,通过情境描绘与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朗读法(以读代讲):按照美读的步骤,层层递进,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理解分析。

  想象、联想法: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情感渗透法:通过美读,将文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情感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别》

  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少离别的凄美故事。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别样离情。(板书 课题)

二、展示目标

  1、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引出“美读”:从朗读效果上,引导学生至“美读”,即美美地读,把诗歌读美。(板书:美读)

三、听读诗歌,确定基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诗歌,听完后说说这首诗歌给大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读?

  明确:唯美——景美、诗美、情美

  感情:惆怅、惜别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四、诵读体味,指导朗读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全班齐读,师作评价,指导朗读方法。

  2、学生视绘制的节奏韵律图,放声自由读。

  3、请一名学生生试读一小节,学生评价。

  (板书:韵律)

(二)二轮诵读,吟咏诗韵

  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明确: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本诗的结构:首尾是呼应的,全诗7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各句又错开,整齐划一;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