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主旨(2)

时间:2021-08-31

  徐志摩最初是去美国留学的,当时他即将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但他宁愿放勇

  到剑桥大学做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原因在于他觉得在美国的留学生涯让他的心灵和个性受到压抑和束缚。徐志摩的这一选择对中国诗坛来说是一件幸事,中国诗坛从此多了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对他个人生活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个悲剧。正是他的这种率真任性的选择,才导致了他情感生活的一次次波折。

  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徐志摩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林徽音的少女。而徐志摩在出国留学前,也就是1915年,他已经与张幼仪结婚。一方面,他无法违背父命,男一方面,从小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多中生活,而后在外地求学,更多呼吸的是民主自由的空气,接触到的是一些新思想和新思潮,使他养成了喜欢浪漫幻想的天性。而他的夫人张幼仪则是比较典型的旧式女子,这与徐志摩想象中的新式女性格格不入。因此,这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对徐志摩来说是痛苦的。出国留学后,他进一步受到西方个性解放、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正是这时候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一见倾心地爱上了这位当时只有16岁的少女。林徽音出生于杭州一个官宦家庭,她容颜秀丽端庄,早年曾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心读书,受一位英国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学建筑。30年代初,她活跃于文坛,展示了出众的文学才华。在建筑学方面,她也取得了卓越成就。1929年,张学良将军出奖金征求东北大学校徽,林徽音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选。她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的时候,林徽音担任他的演说翻译。可见,林徽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非常富有才情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