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模板(2)

时间:2021-08-31

  《赞美》写作背景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吟诵,认真揣摩诗中的意象,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运用现当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这些现代诗歌,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3.学习本课,感受《再别康桥》抒发的诗人对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的挚爱之情及另外两首现代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各自的爱国之情。

  课文讲解

  《中国现代诗三首》所选入的名家名篇几乎都在不同时期影响过中国诗坛。《再别康桥》用语言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用寻常意象创造了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死水》用反语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更丑;《赞美》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牺牲精神。

  认真研读文章,从对下列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诗篇的理解。

  1、《再别康桥》中为何不写“作别河畔上的康桥”而写“作别西天的云彩”?

  明确:其一,诗歌贵在意象的丰盈含蓄,“河畔的金柳”“夕阳”“波光”“艳影”所构成的让人心醉神迷的康河晚景图令诗人情迷,自然留恋起与之相关的“西天的云彩”,也即流连夕阳下康桥的美景。这是诗人意象的和谐美。此时“作别西天的云彩”比直言作别康桥意象丰富、含蓄、耐人回味。其二,言“作别河畔上的康桥”虽然突出了主旨,却将诗意淡化了,显得直露、浅白、生硬。而“西天的云彩”不仅给康河晚景装点了几多柔美,而且其轻柔、飘逸的态与诗人“轻轻”“悄悄”的神有着浑然天成的暗合,产生了和谐的意趣之美。其三,从音韵角度来看,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首节韵脚“来”“彩”和谐,形成美感,而用“桥”则破损了此诗的音韵美。

  2、赏析“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的诗意美。

  明确:别离康桥的千般情丝万般眷恋在这个梦幻般的夜晚化作物我合一的默契。诗人此刻的离愁别绪让康桥都沉默了,康桥也为之动情了,此时的无言又胜过多少的情语。此句将人遐想心境的极致表现得恰到好处,其意趣之美着实可人。

  3、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由此可以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被“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之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由此读者也可联想到像“死水”一样缺乏活力、粉饰太平、滋生腐败的丑恶之极的社会现实。

  4、揣摩《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诗文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也许”统领第二、第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像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5、《赞美》中反复歌咏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民族虽然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忍辱负重,但已经觉醒,面对死亡敢于抗争,而且坚强不屈。反复歌咏“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包含着诗人对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的深情礼赞和崇敬。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作者感情升华的结晶,诗中每节都以此对诗文作诠释,也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

  6、仔细体味《赞美》第一节三处“拥抱”意义的异同。

  明确:第一处“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与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那不可分割的感情以及对沉郁的历史的沉思;第二处“我要以一切拥抱你”,运用一系列具体的物象“拥抱”我们的人民和民族,这里更形象细致地描绘祖国和人民的联系;第三处“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表达了诗人与“人民”为一体共患难同奋斗的情怀。

  相同点:都饱含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这三首诗中,无论是细腻情感的吟咏,还是豪情壮志的抒发;无论意象繁复,还是质朴浅近,都带给我们审美的享受,我们要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诗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