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2)

时间:2021-08-31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以联想、暗示、明晰与概念的结合体,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痒痒地挠动一个个读者心里的缕缕情思,那时正好是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了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后来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代表诗人有徐志摩、孙大雨、饶孟侃、林徽因 、于赓虞 、刘梦苇、 梁实秋、 闻一多 、朱湘 、邵洵美 、卞之琳 、方令孺、方玮德、陈梦家等一批“五四”运动中,率先从传统诗词游离出来的新格律诗派,也称为新月派。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直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纷纷解散。

  在这种背景的映照下,诗人徐志摩1928年秋在故地重游后, 再次到英国访问,回忆当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生活, 旧地重游,以校园景色为描写对象, 勃发着深藏在心底的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在轮船上呵成一行行性灵的文字。全诗画面移动的描述,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真挚、隽永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留恋、惜别、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透过诗的背后所折射出对爱、自由、信仰以及美的追求,一一从“康桥”情结的纠葛中幽幽而出,诗中把波浪比作柔波,把柳树在古诗里“柳”与“留”的谐音作用,暗指着惜别的含义,也不管是漂浮天上的虹还是沉淀着人间的虹,都想“揉”碎在浮藻之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使景物描写的“实”与象征中的“虚”而结合在审美的无限想象中,也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然而,保留在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莫过于那首尾两节两次出现的“一片云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