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4)

时间:2021-08-31

一、借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据诗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诗歌鉴赏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或是“以读代赏”,浅薄处理;或是“以练代赏”,功利至上;或是把诗歌当成小说或政治课来上,没有把诗歌当诗歌讲,学生们不能从中体会到文学的美感,也体会不到到语言的艺术。这一方面显现出教师对中学诗歌鉴赏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片面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师自身诗歌教学方面的专业缺失,对诗歌文体特点把握不准和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方能深入而全面(其他如知人论世、形式技巧等也大多围绕意象与情感展开)。

  范老师的这节课,将把握意象和意象特点作为切入文本的重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笙箫”等,意蕴丰富,内含感情,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揣摩。课堂实录中所展示的对“新娘”“虹”“梦”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上出了诗歌的味道。

二、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

  诵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途径,也是读者与文本情感交融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音乐性较强的诗歌。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范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反复诵读”既是她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体味诗情、欣赏诗歌美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整体感知阶段还是升华探究阶段,朗读、诵读就达十几次之多。可以说“读”是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亮点。

  更为可贵的是,诵读不是平面的读,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为感知,或为体会,或为揣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尽量通过读来体现,课堂随着读而推进。在此基础上,范老师还注重诵读的指导,除了常规的读准字音、停顿、层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如对“荡漾”和“放歌”两处的诵读指导(“重音轻读),启动了学生把握诗的情感表达的钥匙,增加了相关的审美体验。在诵读的方法上,有自由读、展示读、齐读、带着动作读、配乐读、师范读、背诵等,整堂课书声琅琅,诗意荡漾,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