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结构形式(2)

时间:2021-08-31

  诗的第4、5小节写的是诗人在剑桥大学时的理想。1918年诗人胸怀抱负为寻求真理赴美留学。1920年,他改弦易辙,离开美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头衔,来到英国,想认真地念点书。他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也说到:“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从诗的4、5小节中“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等都可看出诗人当时心中的美好理想和抱负。

  诗的第6小节用一个“但”字使诗的意境出现转折,由回忆转到了现实,“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曾经在康桥里“放歌”,但今晚不能,因为“别离”,一切都变得沉默起来,这时候诗人的心情由回忆时的欢愉逐渐转变成现实离别的伤感。

  第三层的诗句结构与第一层的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第一层用了“轻轻”,第三层用了“悄悄”。“轻轻”说明来、去的状态和心态,给人以平静之感,而“悄悄”则给人一种诗人有意为之的感觉,他一个人悄悄的走了,不愿打扰他那“精神依恋之乡”——康桥,让他那往昔美好的情感和理想都留在他那“生命的源泉”,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要回到现实中来,去面临他和陆小曼那来之不易却又让他心碎的婚姻。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是成功的,但他们的婚姻却是失败的。徐志摩为了满足陆小曼的生活挥霍,他不得不为生计整日辛苦奔波,他自己也说:“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穷的深处。”“你们不能过多地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诗人1928年的这次游历欧洲,是他短暂一生中的第三次出国,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次是为了“摆脱婚姻的阴影和爱情幻灭这一致命一击带来的伤痛,用考验爱情的方式来挽救婚姻”。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看似潇洒之举动中隐含着他的现实生活的沉重,他要给自己输入一份勇气,以一种新的姿态来挑起这生活和情感的沉重,所以说这种潇洒里面包含着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沉重,是沉重的潇洒。

  综上所述,诗人内心情感经历了平静——欢愉——伤感——沉重的潇洒曲线运动,这一曲线运动和诗的“三明治”结构层次共同构建了《再别康桥》隐形的和显形的“建筑美”。徐志摩自己在《一个诗译问题》一文中也说到:“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中去,像颜色化入水,又得把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徐志摩所说的“神韵”和贝尔所说的“意味”实质上是一样的。《再别康桥》的形式、意味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那形式中的“意味”是诗人心灵的语言,值得大家去品味。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结构形式】相关文章:

1.《再别康桥》的结构形式

2.《再别康桥》

3.再别康桥

4.《再别康桥》的教案

5.再别康桥教学案

6.《再别康桥》教学设想

7.《再别康桥》的行文结构

8.再别康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