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点评(2)

时间:2021-08-31

  再说朗读,韩军总是带领着学生齐读,效果极差。诗歌朗读是个性化的东西,怎一个齐读了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自由朗读?为什么不指名朗读?

  最后,韩军让学生找了找这首诗的韵脚和双声叠韵词,并让学生背诵这首诗。

  韩军《再别康桥》的教学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观——语文课就是吟诵吟诵,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诵吟诵。如此而已。这样的语文教育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看到的他的课堂确实平淡至极,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听课的老师觉得好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我认为,韩军的《再别康桥》最大的缺陷是——课堂没有诗意,没有令人震颤的地方。高中的诗歌教学不能给人以诗意,不能给人心灵的震颤,还谈什么人文教育?我真的不明白在文章中如此重视人文精神培育的韩军,为何在《再别康桥》的课堂里如此苍白?

  而与韩军同上《再别康桥》的邬建芳却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课堂中始终有点点诗意在涌现。邬建芳的课堂十分大气,她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诉说与《再别康桥》相知相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朗诵、鉴赏、创作”这三种方法拥有这首诗。鉴赏与创作的学生的汇报都相当出色,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悟。结课时,邬建芳说:“今天的课堂,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发现诗意就在我们身边。”她又一次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意的追寻》。

  邬建芳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工具性。她有一处的探究极富新意,效果也很好。“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她说,我查了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把“笙箫”翻译成“音乐”(music),她让学生比较“笙箫”与“音乐”的差异,从而得出有韵味的汉语英文是很难翻译好的。这让我想起巴金的《家》为什么不能获诺贝尔奖,是英文翻译太差。为什么不能以汉语本参评?  邬建芳的课本来可以上得十分出色,因为她有极高的语文素养,她的教学设计十分大气。可惜,在分组学习的操作上出了问题。造成她的课堂给人脱离文本,卖弄个人素养之感。因为朗诵、鉴赏、创作三者的关系是层递的,而不是并列的。朗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创作的前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超越。邬建芳如果将朗读作为全班进行的教学步骤,在吟诵中充分感知文本;然后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进行鉴赏和创作,在交流中点拨、讨论、深化,那她的《再别康桥》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堂《再别康桥》不能代表韩军的语文教育,但其中折射出的许多东西,让我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