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集》中的互文性

时间:2021-08-31

  拉封丹的《寓言集》是一个由寓言构成的有机整体,寓言和寓言之间相互关联,从寓言涉及的人物形象到寓言的故事情节。

拉封丹《寓言集》中的互文性

  根据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中所孕育的“互文性”理论,我们所阅读的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引用之前的文本,又为后来文本所用。文本间构成一个彼此关联、相互指涉的网络体系。自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此概念后,巴尔特(Roland Barthes)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又分别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各自的注解,他们所诠释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文本间的呼应和联系构成了文本与文本的“互动”。

  寓言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学体裁,它将深刻的寓意蕴藏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较为精炼的文字决定了每篇寓言有限的信息量,一篇寓言可以不需要详细的时代背景,也不需要过多的情节铺垫,寓言中的人物也可以毫无来历,甚至可以是由作者凭空塑造的主体。所以,从寓言阅读习惯上看,我们在欣赏寓言的时候,常常会孤立地去看寓言中的角色,去思考寓言所给出的故事,也仅仅只是依靠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相似性来推断寓言背后所蕴藏的寓意。随着寓言的传承,很多寓言演变为成语,原有的寓言文本或许已经被遗忘。而脱离文本的寓言故事会失去很多原有的色彩,因为寓言的文本并不孤立,尽管某一篇寓言只有简要的背景介绍,但是,寓言和寓言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可以丰富寓言的人物形象,甚至会对寓意的获得产生影响。从动机上来看,这种语篇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寓言家的综合考量和创作初衷,理解这种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寓言。

  法国17世纪著名寓言家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为后人留下了两百多篇寓言,都收录在《寓言集》中,该作品由十二卷组成,每一卷约有二十来篇寓言,它凝聚了拉封丹二十多年的心血。《寓言集》涉及领域众多,包括哲学、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主题也十分广泛,有讨论如何生存的,有讨论如何追寻幸福的,也有教育人们修行性格的。《寓言集》涉及面之广使得研究学者很难从中系统地归纳出寓言家的创作理论。然而,即便寓言间并无明确的逻辑关联,而且存在大相近庭的寓意指向,但如果将拉封丹的寓言割裂开,孤立地阅读某一篇,或某几篇寓言故事是不可能对《寓言集》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的,也就无法真正体会拉式寓言的价值和它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虽然每篇寓言都有独立的故事,独立的寓意,但可以发现,寓言间并非毫无关联,寓言间的诸多元素在语篇之间前后呼应,相互补充,人物形象在关系网络中变得更加丰满,寓意也变得更加充实,这种文本的互动使得整部《寓言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寓意的共生扩展了文本的广度和宽度,使得《寓言集》不再是许多小故事的汇总,而是一部宏伟的“寓言全书”。

  具体来看,拉封丹《寓言集》中的互文性元素比较多,而能贯穿《寓言集》始终,并在寓言之间建立起关键性桥梁的主要有“寓言主人翁的互文”,“文本隐喻的互文”以及“‘旁白’的互文”。寓言的主人翁多为动物。而很多动物在寓言间反复出现,从而扩展了动物在寓言中的单一性格特征,形象更为生动;文本的隐喻大多为生活的哲学,是“真理”的某个片段,而多篇寓言的隐喻能共同实现《寓言集》寓意的升华;“旁白”的互文则是寓言家参与思考留下的痕迹,是寓言家对某一具体故事的态度展现,但每篇寓言的“旁白”只能反映作者思考的一个侧面,只有通过语篇间建立的联系,才能观察到作者思考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