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寓言故事四字成语故事

时间:2021-08-31

  有关庄子写的寓言故事与四字成语故事,下面就是一些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 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 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 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 无束缚地生活。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他排 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